□刘玉新
农历七月的大堰乡千丈坑,虽到了三伏之末,却依然酷热难耐。
眼前偌大一块平地上,就像经了上帝之手,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垄一垄的茶树。几根粗大的电杆立在茶垄间,于古朴原始中陡增了几分现代气息。
我顺着公路爬到对面的山岭上,在怡人的景色中,回首两边,已经架设好了的电线从远处的山坳、从坪埫的茶园中,越过那些灰瓦白墙的农家房舍,一排一排扑面而来,三相四线,主次有别,它们越过头顶,一直延伸到身后的绿林深处。
突然间,我脑子里灵感一闪:
多么精致的一把“电吉他”!
这是世界上最美的乐器。
那一根根硕大的琴柱,
在大地上深深扎进土壤,
是谁,把它安放在青葱翠绿的山湾湾里?
那一根根笔直的琴弦,
在阳光下放射出银色的光芒,
是谁,在空中弹奏出了乡村最美的乐章?
三伏天的太阳,像一个大火球,挂在千丈坑的上空,热辣辣的,炙烤着地面。我站在热浪腾腾的水泥电杆下,满头汗水地仰脸望向空中。杆子上两个长阳供电公司员工,腰系安全带,正悬身向外,倾斜着身子,一面接住地面用绳索吊上来的零部件,一面熟练地安装着。
看着眼前的场景,长阳供电公司网改办工作人员告诉我,员工们在高温下已经连续作战20多天了。他们正在安装的是10千伏高压输电线,而这里正好需要安装一个大容量变压器,以保证800米内用户供电的稳定性。他看着地上的一大堆配件对我说,看来今天这两根杆子,他们又得忙活小半天了。
这是千渔洞水电站移交长阳供电公司后,新建、改造线路的施工现场。像这样的小水电自供区,全县共有26个,这几年,通过长阳县委县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长阳供电公司按照“整改一个、成熟一个、移交一个”的原则,采取试点先行、典型引路的工作思路,同网同价,经过多方协商,大部分小水电自供区同意分批改制。千渔洞电站就是率先行动起来的试点之一。
长阳供电公司利用自身优势,着眼乡村振兴的美好前景,关注民生焦点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积极向上争取项目支持,在“电”上做足了文章。
千丈坑,是千渔洞小水电站的主要改造区之一,但却远不止千丈坑,它是整整一个自供区,包括三家铺、滑板子、邓家冲、蚂蟥冲……
当你把目光紧紧盯向地图上这些地名的时候,你的脑海里一定会闪现出山高林密、地大人稀的画面,自然,也盯向了乡村最需要改电、改水、改路的地方。
在大堰乡的地图上,有“坑”的地名不少,但以“千丈”之高来命名一个地方的却并不多,言下之意,正是强调其险象环生的程度。就像“蚂蟥冲”,总是让人想到早年,想到原始状态下的行走。而一旦走进那条灌木丛生的湾冲,裤管上就会蠕动着一些小东西,难免让人浑身冒出一层鸡皮疙瘩来。
一个地名的成因背后,不管依山还是傍海,也不管时间多么久远,往往掩藏着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或是一段令人难忘的坊间传说。事实上,2020年长阳整县脱贫之前,或者倒回去几十年,甚至更远,大堰乡这个地方都与“偏远”有关,打上了“贫困”的烙印。
大堰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很多地方缺水缺到难以想象的地步。乡谚云:“三天一晒井无蛙,男人也想往外嫁。”祖祖辈辈,村民习惯了“舀沟沟水,攒屋檐水”。但令人惊喜的是,千丈坑村却是个例外,它有水,它山下的千渔洞经年长流不息,因此,村集体率先建成了小水电站,让村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点上了电灯。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力供应严重不足。特别是近一二十年来,用电越来越捉襟见肘,随着供电半径增大,电线的老化,加之变压容量本身就小,沿途的电阻大,电损也多,于是,用电成了家家户户最为头疼的事。
在千丈坑村二组,村民汪泽和指着稻场边的一根木电杆苦笑着说,这杆子自从埋好至今,十来年了,还没派上过用场。他说,前些年,他家的打磨机、粉碎机常常要等到凌晨四五点钟才能勉强用用,他诙谐地调侃为“机”不可失。
因为电压太低,他不得不把新买的日光灯又换回白炽灯。秋冬时节,大家更是常常“望电兴叹”,而又一筹莫展。
然而,自从千丈坑村电网改造后,群众就用上了放心电。
一组村民杨树民对前来走访的长阳供电公司网改办主任覃松涛说:“国网的电就是好!”杨树民一边笑着给客人搬椅子让座,一边竖起大拇指表达着由衷的赞叹。
他指着堂屋里的粉碎机说,自从用上了国网的电,推磨打粉成了分分钟的事,再也不用左邻右舍商量着排队了。家里的空调、冰箱、电饭煲可着劲儿的用,吃“夹生饭”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了。
一席话,说得在场的人都笑了。
我在很多地方仰视过高压线塔。巨大的铁架,拔地而起,顶天立地。那些粗大的电线,有的飞架在崇山峻岭之间,有的横跨着江河湖海,它们就像一条条上天入地的巨龙,贯通了三山五岳,联结了东西南北。正是因为这些电线走村入户,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让我们走上了小康之路。
我不知道,电力工人是怎么将那些粗大的电线安装在了蓝天之下,但我知道,那些壮美的杰作,凝聚的是集体的智慧和团队的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