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才
在山西朔州参加昭君文化节后,我们去了一趟雁门关。雁门关虽说归忻州市管辖,但离朔州很近,只有30多公里,我们到那里去寻找昭君的足迹。
雁门关被称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说法。雁门关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开始设立关隘,汉朝时由于北方匈奴的不断南侵,开始大规模建设,后来历朝历代不断完善和扩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防御体系建筑群。在这里发生了许多惊天动地大事情:李牧镇边、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等等。在这里发生的战事超过千次,可以说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润过鲜血,每一块石头都经历过硝烟。如今,天下太平,雁门关早已失去了战争功能,而成了人们观光旅游的五A级景点。
雁门关名气很大,我们几个都没有来过,那一座又一座高大雄伟的城门,古老而精致的亭台楼阁,蜿蜒曲折绵绵的伸向远方的长城,看哪里都觉得新鲜、好奇,但我们只能走马观花,顺着中心线一直往前走,我们的目的不是这些,而是寻找王昭君。
两千多年前昭君从这里出塞和亲,肯定是有足迹的,但岁月磨砺早就烟消云散,只有在城门洞里的青石板上,古代人的车辙、马蹄碾压出的道道深槽和坑洞,述说着它的古老。但在中华第一关高大的关门旁边,有一个小房子,前面立一标牌,上书:公主洞。在下面的解释中写道:公主洞曾接待西汉竟宁公主(王昭君)、东魏兰陵公主、隋义成公主、唐成安公主、唐太和公主等五位出塞公主。终于找到了蛛丝马迹,但昭君可不是公主,她是我们那里出生的一个农家姑娘,出塞时也是以良家子的身份,竟宁是汉元帝为昭君出塞而更改的国号。现在旅游景点为吸引顾客,弄一些噱头也可以理解,公主洞接待的全是公主,好写导游词。但总的来说,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昭君的踪迹,也很欣慰。
曾听说雁门关有一幅昭君出塞的浮雕,我们问导游,她说有,不过还很远,在南门外,去来要两小时。
真的有点远,大概有两三公里吧,就是顺着峡谷中的一条小溪一直往下走,出了景区南大门,远远就望见山脚处一个茶色石板样建筑物高高矗立在那里,我们问看大门的工作人员,他用手一指:那个就是。
来到浮雕前,一下子就把我们惊呆了,我也见过一些浮雕,但这么大的还是第一次看见,有32米高,28米宽,通体用茶色瓷砖贴面,其造型像立在那里的一把瓦刀,刀把朝上,整个刀把上雕刻着昭君出塞时的形象,怀抱琵琶,裙裾飘飘,头颅前倾,好像在俯视从眼前进关出关的车马人群。下面就是一幅和亲图,昭君骑着骏马在几个随同的陪伴下一路疾驶,呼韩邪单于在前面热情迎接,头顶上一群大雁翩翩飞舞,好像是在为他们喝彩祝福,旁边雕刻斗大四个篆体字:昭君出塞。
此情此景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也不断的撞击着我的认知。雁门关,这个中国北方最重要的关隘,从这里走过的帝王将相、英雄好汉、才子佳人成千上万,绝大多数都没有留下什么画像、雕塑之类的东西,仅在明代建有李牧祠,里面供奉着他的塑像,李牧是春秋时代秦国的战神,几乎是扫平了当时的北部边疆,在这里为他建祠,是为了让戍边的将士们坚定信心,鼓舞斗志。而到了当今这个时代,那些金戈铁马、叱咤风云、御敌千里的英雄们如过眼云烟,而从这里走过的昭君却被高高的树立起来了,而且树得如此高大醒目。这有时代变化的因素,更重要的是,王昭君为民族团结所作出的重大贡献,她的和合精神,符合当今时代的价值取向,符合人类的共同利益。
我们是昭君娘家人,不辞辛劳来到这里,见到了远祖的姑奶奶,她依然是那么的高大挺拔,那么的和善慈祥。有人提议,我们怎么向昭君表示一下。我说,鞠个躬吧!于是,我们六个人站成一排,深深的向昭君浮雕三鞠躬。
在我们即将离开的时候,奇异的现象出现了,昭君浮雕背后天很蓝,云很白,此时的云图却出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画面,左边,两只凤凰伴飞伴舞,好像正朝昭君飞来;右边出现了一幅敦煌飞天壁画样的云彩,其形状和这个浮雕的造形十分相像,长裙飘逸,发髻高耸,脸庞清晰可见,大家都惊叫了起来:昭君出来了,昭君出来了,昭君出来看望家乡人了!
我历来不信鬼神,但我在这些年参加纪念昭君的活动中所遇到的事情又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在呼和浩特,每一次举办昭君文化节,不管旱多久,开幕以后就开始下雨,他们说,那是昭君的恩泽;那次到红碱淖,当我们从那尊高大的昭君塑像下面经过时,突然瓢泼桶倒的大雨倾泻而下,他们说,那是昭君对我们的挽留;今天这一幕是什么呢?我想,她应该是委托我们告诉家乡的父老,她在这里生活得很好,让大家不要牵挂;也就在我们朔州之行准备离开的前十多分钟,我们所住的宾馆所在地呼啦啦下了几分钟的大雨,而周围却不见雨滴,有人说,昭君流着眼泪在送我们了!
我始终认为,昭君其实没有离去,只是以另一种形态活在这世界上,她现在生活的范围覆盖了整个北方的天空,观天道轮回,看世事变化,察人间疾苦,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帮助,真正的福临天下,润泽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