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峡物流园连续三年年交易额突破500亿元

宜昌白洋港鸟瞰

全省首家五星级冷链物流企业——湖北三峡银岭冷链物流股份有限公司

宜昌-宁波海铁联运班列首发

陕-鄂-沪国际物流新通道正式开通
2019年金秋时节,宜昌从全国212个物流枢纽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省唯一入围首批23个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的城市,迎来了现代物流产业全面腾飞的黄金发展期。
几年来,作为全市物流业发展的主管部门,市物流业发展中心围绕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着力壮大物流产业规模、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发力培育市场主体,在应对挑战中交出高分答卷。宜昌先后斩获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城市、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基地、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等多项国家级荣誉,在全国顶层物流骨干网络中的战略地位得到了国家确认。
建功新时代,宜昌物流业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勇毅前行步伐铿锵,喜讯频传:“加快宜昌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写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成为唯一明确点到宜昌的内容;全国首开“服务于枢纽的枢纽”“中国中部中等城市中转物流”理念先河,入选国家发改委推广案例;全市社会物流总额突破万亿元大关,产业规模提档升级……一项项殊荣,见证着市物流业发展中心引领宜昌现代物流产业走过的非凡发展之路。
在“点”上,引导物流资源集聚形成规模效应
•强化服务,引导扶持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做优
市物流业发展中心重点加强市级支持政策宣传,按照《宜昌市服务业发展奖励办法》对规上企业、A级物流企业、星级冷链物流企业、物流园区等市场主体,按标准分别予以奖励支持,加快推动全市物流市场主体规模化、规范化,增强核心竞争力,更好发挥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截至目前,全市共有A级物流企业154家(含5A级3家),总数居全省第二。拥有星级冷链物流企业3家,其中三峡银岭冷链成为全省首家5星级冷链物流企业。4A级供应链服务企业1家(全省仅3家A级供应链服务企业),系全省首批4A级供应链服务企业。现代物流类高新技术企业2家,三峡银岭实现全省“零”的突破。三峡物流园、天元物流年交易额过百亿元,其中三峡物流园2022年交易额超过540亿元,全省单体物流园区中仅次于汉口北。
2021年,宜昌市社会物流总额首破万亿元大关,宜昌物流正式迈入万亿级梯队。2023年上半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6309.02亿元,同比增长14.57%;物流业增加值207.94亿元,同比增长8.08%;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例为13.38%,同比下降0.62个百分点,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发力招商,吸引项目落户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全市“四个重大”工作推进机制,市物流业发展中心通过不断完善枢纽节点设施布局,以物流基础设施项目为抓手,上紧“发条弦”、按下“快进键”,推动全市现代物流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走进位于猇亭区的传化公路港项目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正在紧张进行最后的室外配套工程、仓库消防设施安装、办公楼精装修等工程建设。目前,项目一期整体施工已完成80%,计划10月开始试营业。除传化公路港项目外,国家物流枢纽项目、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10亿元以上重点物流项目也正加快推进。
今年1-7月,全市物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投资额同比增长61.4%,超额完成8.77%。截至目前,宜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11个补短板项目已完工2个,预计年内累计完工4个,“前港后园”战略步伐加快。8月中旬,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召开的2023年示范物流园区与国家物流枢纽高质量发展联合推进会上,宜昌市物流业发展中心牵头培育的宜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成为首个获通报表扬的枢纽项目。宜昌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10个增量项目已完工1个,在建项目5个,宜昌国家级冷链物流节点功能进一步夯实。
随着一批功能型、专业型、产业配套型物流项目和供应链物流园区项目落地,全市30家已投入运营的物流园区仓储总面积达226万平方米,全市物流节点与产业实现高效协同发展。
今年以来,市物流业发展中心牢固树立“项目为王,招商为要”理念,聚焦功能型、专业型、产业配套型三大物流招商主攻方向,中心招商专班按照“4+4+N”的目标任务(即全年新签约亿元项目4个以上,专班牵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全年赴省外招商4次以上,参与N项招商基础工作),紧紧围绕国家、省级国企公司及头部物流企业,扎实做好物流产业招商引资工作。今年前8个月,中心招商专班先后拜访对接顺丰集团、中远海泛亚公司等近30家头部物流企业,全市累计签约物流类项目22个,其中,由专班牵头签约项目3个。主要负责人赴省外招商5次,报送招商信息25条,相关指标均居各专班前列。
在“线”上,依托枢纽打造跨区域物流通道
•发挥优势,加快打造多式联运枢纽
港口兴则城市兴。宜昌长江沿线港口作业区分布密集、港口条件良好,2021年,宜昌港口吞吐量首破亿吨大关,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今年1-7月,宜昌港口吞吐量达到8149万吨,同比增长17.5%,创下同期新高,稳居全省第二。
南北岸各港口如何有效串联?物流资源又该如何实现分配和需求平衡?2021年4月,宜昌创新开通了集装箱钟摆航线,以白洋港为始发中心,穿梭辐射松滋车阳河港、宜都红花套港,后又陆续开通至枝江姚家港、宜都枝城港航线,辐射范围进一步扩大,航线总数达到4条。改变了传统集装箱公路集疏港方式,通过水路和水公集疏港,实现矿石、建材货物集装箱快速转运,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钟摆航线自开行以来至今,已累计完成3.41万标箱,为沿线生产企业节约物流成本1200万元,有效带动“宜荆荆”都市圈港口物流协同发展。
今年7月28日,“安康无水港—宜昌白洋港—上海港”国际物流新通道正式开通。这一通道是宜昌港口型物流枢纽服务关中城市群的重要项目,以宜昌白洋港为水陆中转节点,连通陕南鄂西,东至上海出口。该线路的成功开辟,意味着安康外贸货物较过去在武汉中转,公路运距缩短200公里,为宜昌枢纽辐射关中平原城市群奠定坚实基础,有力推动湖北连接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打造长江中游重要枢纽。
除上述两条通道外,疆煤入鄂、西北—华南对流、东北珍珠岩入云贵、厦门—成都食用油转运等铁水联运特色线路也顺利开辟,进一步凸显了宜昌“大分流小转运”的多式联运关键节点地位。围绕粮食、煤炭、矿建等大宗商品“公转水”、“公转铁”,不断调整运输结构。2023年上半年,全市多式联运吞吐量突破千万吨,达到1037万吨,同比增长10.6%。全市公路、水路、铁路货运量占总货运量比重分别较2019年下降16.76%、上升14.6%、2.16%,运输结构全面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覆盖“四向”,畅通拓展国际物流通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而提升物流供应链韧性最重要的是物流资源储备具有多元性、安全性,不同物流资源之间灵活切换。市物流业发展中心通过密织以宜昌为节点、多向覆盖的国际物流通道网络,促进宜昌国际物流降本增效。
今年7月13日,首列宜昌—宁波铁海联运常态化运营专列在宜昌东站货运站场发车,2天后顺利抵达宁波舟山港。这是继宜昌—钦州、宜昌—厦门铁海联运班列后,宜昌今年新开通的第3条铁海联运国际物流通道。加上此前常态化运行的传统东向江海联运,对接汉欧、渝新欧等中欧中亚班列,西向宜昌—重庆—钦州江铁海联运线路,宜昌常态化开行的国际物流通道已实现东西南北四向全面覆盖。
随着外贸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江海联运外贸通道因运输时间长、周转效率低,无法完全满足外贸物流需求。在市物流业发展中心多次对接争取下,宜钦、宜鹭、宜甬铁海联运通道“三列齐发”,对江海联运通道形成了有力补充,为有时效要求的企业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是全市国际物流通道网络化布局的关键一步,也是推动国际物流降本增效的重要路径。中心加强政策引导,通过“铁路运价降一点、承运商贴一点、政策资金补一点”三方共同努力,争取最大优惠价格,让利生产企业。今年以来,全市通过(江)铁海联运国际物流通道共完成外贸集装箱1800余箱,有力保障了本地产业稳定,更好服务全市开放型经济发展,为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打造世界级宜昌提供了有力支撑和保障。
在“网”上,推动形成多节点物流枢纽网络
•五级延伸,城乡物流一体化网络进一步织密
宜昌按照“资源共享、多站合一、功能集约、便利高效”建设模式和“市级集并、县级中转、乡级分拨、村级配送”的原则,推动主体企业利用交通、邮政、农业农村、供销、商务等部门现有节点资源,建设“国家、市、县、乡、村”五级城乡一体化网络节点体系。目前,全市形成2个国家物流枢纽(其中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1个)、20个市级物流园区(其中具有公共型冷链功能的物流园区10个)、37个县级物流中心(其中具有公共型冷链功能的物流中心8个)、81个乡镇物流服务站(其中自建镇级冷库57个)、1323个村级物流服务点(其中自建冷库394个)的五级物流网络体系。长阳百誉物流创新“党建引领+军团运作+智慧电商”运营模式,获评国家农村物流服务品牌。
在京东物流秭归产地仓,其快递物流线路在整合聚集产地柑橘类产品发运资源后,确保了稳定货源,形成了秭归—宜昌—全国的发货模式,相较过去还需在武汉中转的快递物流模式,时效平均可缩短1天,运价每件下浮2-3元。同时,利用京东优质的物流服务,秭归脐橙物流货损率、理赔率下降约10%,大大减轻了果农负担,让宜昌优质农产品上行通道不仅“走得快”,更“走得好”。
•“四化”并举,冷链物流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宜昌牢牢把握区位和产业两大优势,抢抓机遇,加快融入国家冷链物流建设体系,依托三峡物流园、三峡银岭两大片区,2022年10月成功入围“十四五”首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成为全省首个入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市州,给宜昌冷链物流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将有力支撑“四横四纵”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建设,带动全市冷链物流“四化”(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网络化)发展。
截至目前,全市容积100立方米以上的冷库达302个,总库容超140万立方米。宜昌惠农产业园、中国供销五峰物流园、宜都商贸物流园等县域冷链物流园区正加紧建设,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县级冷链物流园区服务水平,织密全市物流网络。
为推动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向农村下沉,解决农产品产地冷链物流设施供给不足的问题,市物流业发展中心引导企业探索移动冷箱租用等方式,对394个自建冷库,创新采取租用移动冷箱等方式解决冷链需求,将移动冷箱通过“经营租赁+融资租赁”方式解决需求,实现了“只要车辆可达、冷库就可达”,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三峡银岭组建专门的技术研发团队,研发了16项冷链类相关专利,其研发的撬块式制冷机组自主研发嵌入式一体化“集装箱式”移动冷库,可置于田间地头进行速冷。开发应用程序,每小时自动记录冷库温湿度,冷库管理人员可在手机上随时调取查看。
在“面”上,发挥枢纽作用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通“大动脉”,围绕重点方向发展延长物流供应链
物流枢纽是推动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也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节点。宜昌临港而兴,港口物流发展得天独厚,临港经济应运而生。宜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通过发挥区域特色产业优势,推动产业链横向协同、供应链纵向耦合,在引领支撑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立足打造世界级宜昌的奋斗目标,市委七届五次全会将“枢纽赋能”明确作为全市三大发展战略之一,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枢纽经济”。
发展枢纽经济,首先要建设好枢纽。如何发挥宜昌长江黄金水道关键节点作用,把枢纽优势变成发展胜势?市物流业发展中心认为,宜昌应以国家物流枢纽建设为依托,形成中部都市区生活服务中心、长江经济带产业对接中心、全国和全球物流中转中心。通过畅通“大动脉”、打通“微循环”,发挥枢纽作用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稳住经济基本盘。
在天元物流宜昌东站货场,工人们正忙着卸下从陕西、山西等地运来的螺纹钢。“我们通过发展钢铁供应链,整合了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形成‘四流合一’”,天元物流公司副总经理胡杨介绍。天元物流现占据宜昌钢铁贸易市场份额80%以上,成为鄂西渝东规模最大的钢铁物流基地、汽车物流集群、供应链服务平台。除省内业务外,服务范围延伸至湖南、重庆、河南、上海等多个省市。该企业在市物流业发展中心的引导培育下,成为湖北省首批、宜昌市首家供应链服务企业。
除钢材供应链外,随着宜昌市牵头组建磷化工产业供应链平台公司,大力发展磷化工供应链,中心通过培育,目前正在围绕磷矿石、煤炭、粮食等大宗商品,提供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通过吸引大宗商品在宜昌形成集聚效应,逐步将宜昌影响范围从传统的汉渝两地,进一步拓展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形成区域备货中心。
•扩“朋友圈”,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融入“一带一路”
发展枢纽经济不仅要“引进来”,突出集聚效应,更要“走出去”,加强枢纽间联动。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西部陆海新通道与长江经济带的互联互通,湖北省也明确提出要“主动对接西部陆海新通道”。为进一步提高全市对外开放水平,将宜昌从沿海开放的“后队”转变为新时代内陆发展的“前队”,宜昌市积极对接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工作推进成效显著。
2019年,宜昌和重庆同时入围全国首批23个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就宜昌如何发挥区位优势,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朋友圈”,宜昌主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口岸和物流办公室(西部陆海新通道省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所在地)及相关运营平台公司进行了多次沟通接洽。今年以来,宜昌市物流业发展中心、产投集团先后3次赴湖南怀化市学习先进经验,牵头推动“湖北陆海新通道区域公司”成立等事宜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为畅通与重庆、广西钦州等西部陆海新通道“圈内”城市物流通道,为融入“13+3”夯实运营基础,宜昌先后开通宜昌—钦州、宜昌—重庆—钦州铁海、江铁海物流通道,正在研究推进铁铁海物流通道,逐步改变全市外贸货物“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单一局面。
以物流之畅助推发展提速,以枢纽之力赋能产业升级
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枢纽经济,突出“枢纽赋能”。立足新发展阶段,宜昌将以物流之畅助推发展提速,以枢纽之力赋能产业升级。按照“三枢纽一中心”(即多式联运枢纽、快速货运枢纽、国际物流枢纽和现代物流大数据中心)的建设路径,用三个“5年”,全面建成宜昌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
第一阶段,利用5年时间,大力建设多式联运枢纽。起步建设快速货运枢纽和国际物流枢纽,将宜昌长江沿线坝上坝下物流核心区域划分为“一主三副一补”五大功能区:一个主功能区为火车东站至白洋港核心区;“三副”分别为上游片区的茅坪、太平溪区域,江南片区的点军火车南站、红花套、枝城,下游片区的姚家港、枝江火车站、七星台;田家河作为补充功能区。依托多式联运枢纽加快形成十大中转中心。其中核心片区,建设粮油食品中转中心、特色农产品中转中心、冷链物流中转中心、木材棉花中转中心;上游片区,建设商品汽车中转中心、甩挂运输中转中心;江南片区,建设能源产品中转中心、建筑材料中转中心;下游片区,建设化工产品中转中心、矿山产品中转中心。通过“十大中转中心”,带动众多产业全链条发展。
第二阶段,利用5年时间,重点建设快速货运枢纽。有了第一个5年的市场培育,航空货运枢纽进入快速发展期。高铁基础网络业已成型,与航空货运配合进入实施期,形成完备的空地两张网。加快建设相关配套设施,一是建设机场航空货站,提供航空货运装卸作业;二是建设航空货运通关中心,为国际航空货运补齐功能;三是建设航空快件集散中心,为航空物流提供分拨配送功能;四是建设跨境电子商务中心,为跨境电商提供服务;五是建设航空物流园区,引进货代、地面物流企业入园,为航空货运提供地面支持;六是科学设置呼南高铁宜昌北站物流功能,将高铁与航空港科学结合起来,形成空高联运。
第三阶段,利用5年时间,全力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一是硬件功能。建设国际铁路装卸作业区,设立海关多式联运监管中心等特殊监管场所和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调整优化综合保税区和三峡保税物流中心功能分区。二是配套功能。依托国际陆港,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物流园和其它相关产业园区,形成整体效益;设立跨境电商体验中心,实现线下体验线上购物功能;增设外贸集装箱还箱点,提高物流效率。三是软件功能。申报铁路开放口岸纳入国家口岸发展规划;申报商品指定口岸资质;探索多式联运“一单制”,优化外贸发展环境。由于现代物流大数据中心具有伴随性,将贯穿三大枢纽建设始终。
■三峡日报通讯员 杨丽霞
■本组图片由宜昌市物流业发展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