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0

沃野高原踏歌行 ——市经信局助力黍子岭村乡村振兴纪实 2023年09月22日 来源:三峡日报

市经信局党组在火烧坪乡实地调研

黍子岭村智能育苗工厂正在进行自动喷淋

花卉基地内工人对高山花卉打包装运

黍子岭村“一品菜园”瓜果满枝

云海花都项目基地

“前言”

时隔一年,再次走进火烧坪乡黍子岭村,依然风景秀丽的高原山乡,细微处正在悄然发生改变,村口的泥巴路变成了干净整洁的水泥路,金灿灿的玉米地变成了大棚里的番茄,青翠掩映中的民居变成了古朴雅致的民宿……

这是由宜昌市经信局、人保财险宜昌分公司、中国银行三峡分行组成的乡村振兴工作队进驻后,又一次交出的精彩答卷,也是帮扶单位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乡村振兴,真正把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落实到实践行动,在黍子岭村结出的“幸福果实”。

“前不久,市经信局党组还对火烧坪乡进行了实地调研,并组织召开主题教育暨乡村振兴联村帮扶座谈会,对产业发展和基层组织建设给予了指导和帮助。”火烧坪乡党委委员、党政办主任李荣告诉记者,帮扶单位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共谋致富之道、共筑振兴之梦,为全乡产业升级、共治共享注入了新动能。

青山无言,永葆热血。沿着乡村公路一路前行,遍布山野的蔬菜、花卉大棚,如一朵朵欢腾的浪花,指引着黍子岭村在时代大潮中奔腾向前。

以路为笔

勾画富美新画卷

天空飘着细雨,新修的水泥路面上,货运车辆穿梭往来,“云海花都”花卉基地二期大棚内,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对盆栽花卉进行打包装袋。

“去年帮扶单位投入20万元,帮助村里修建了直通花卉基地的水泥路,今年花卉装运车辆可以直接开到大棚边上,工人们抬脚就能装车,出入的安全性也有了保障。”正在进行打包装运的邓师傅笑呵呵地说,高山花卉下山的时间非常紧张,必须在很短时间内将花卉全部装运上市,因此道路条件直接影响到基地的收益。

海拔1800米的黍子岭村,村域面积37.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800多户2000多人,被称为“宜昌西藏”,是种植高山反季节蔬菜的天然宝地,全村90%的农户从事高山蔬菜种植,但是落后的道路设施,成为制约山乡发展的“拦路虎”。

“这里平均两公里一户人家,很多村户之间还是土路相连,每逢雨雪天气,道路泥泞难行,而发展蔬菜种植业需要很大的运输量,所以近年来全村的蔬菜产业发展始终受限。”村党支部书记汪方军介绍,帮扶工作队进驻后,帮助村里完成了部分道路建设,但全村依然有30公里的道路硬化难题迫在眉睫。

怎么办?为难之际,帮扶单位将修路的希望播撒到黍子岭村的高山原野之上。

市经信局党组在对长阳火烧坪乡黍子岭村调研过程中,了解到产业路没有硬化的问题,立即现场召开座谈会进行研究,提出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力争每年硬化10公里,在3年内完成所有道路硬化工作,打通蔬菜运输“最后一公里”。

风乍起,激活一池春水。从各家各户到田间大棚,即将启动的道路硬化工作,不仅让出行由“窄”变“宽”,由“通”向“好”,更是激活了经济、滋润了百姓,描绘出生态宜居、产业兴旺、乡风文明的新画卷。

“今年市经信局落实帮扶资金10万元和300吨水泥,人保财险宜昌分公司、中国银行三峡分行帮扶资金也已经到位,乡村道路硬化正在筹备。”市经信局驻村干部邓永红激动地说,在帮助黍子岭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的同时,驻村帮扶工作队还协助实施安全饮水提升工程、厕所革命,奏响了乡村振兴的“交响曲”。

以农为墨

构建产业新格局

平均海拔1800米,年平均气温7.6°C,夏季最高气温29°C……独特的高山气候和绝佳的生态优势,让火烧坪产出的高山蔬菜叶片厚、含水量大、口感脆美,深受消费者青睐,有着“中国高山蔬菜第一乡”的美誉。

但是,热销的背后隐患也不少。长期耕作导致土壤酸化、地力下降,加上市场环境的变化,传统的萝卜、白菜、包菜“老三样”利润越来越低,如何寻求转型,打开产业迭代的新局面,成为摆在帮扶单位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粒良种,千粒好粮,工厂化育苗成为乡村振兴工作队进驻后,帮助黍子岭村解锁困境的重要钥匙。

“通过引进长阳大清江经济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在村里建设优质育苗企业和标准化育苗基地,为发展精细化种植提供了基础保障。”邓永红告诉记者,智能育苗工厂不仅采用了自动化催芽、播种、喷淋等育苗设备,还可以远程实时追踪湿度、温度等信息,去年投产以来,已经成功育苗1000多万株,仅仅今年工厂产值就已达到1400多万元。

苗好了,黍子岭发展精细化种植的底气就更足了。在乡村振兴工作队帮助下,按照“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的发展思路,黍子岭村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精细蔬菜、花卉种植、农事体验等新产业。

截至目前,黍子岭村精细化、产业化种植呈现蓬勃之势,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种植辣椒,番茄种植面积也达到100亩,水果黄瓜种植户迅速增加到10多户。明年黍子岭精细种植将再次跃升新台阶,全村计划新增30亩大棚种植西红柿、辣椒等作物,巴楚合作社也计划扩建500亩种植基地,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在瓜果飘香中,醉人的“花香”同样弥漫山村。位于黍子岭村的云海花都项目基地里,工人师傅们正在给幼苗施肥,数十万盆幼苗在阳光大棚里茁壮成长,处处可见工人打包装运的忙碌身影。

“一天能够收入150元,忙完自家菜园还可以到花卉基地打个零工,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谈起这份临时工作,魏师傅笑逐颜开。黍子岭村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花卉育苗成本低,而且花株苗木结点低,粗壮横实,花型优美。2020年湖北凉都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花卉基地,今年二期花卉基地建设已全部完工,正式投入使用。

“目前基地主要种植了绣球花、梦香兰等品种,三期地载花卉正在试验,马蹄莲、百合等棚外试种已经取得成效,后续将向农户发放种子,进行大面积推广。”基地负责人田健表示,新基地的喷淋、卷膜和外遮阳都采用了自动化控制系统,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从销售情况看,高山花卉前景非常可观。

除了高山种植产业,依托“雪乡花海 云中凉都”的金字招牌,花旅、药旅、牧旅、农旅融合发展,同样在黍子岭村萌芽、生长。

今年,投资400万元的火烧坪房车露营基地、投资1000万元的“火烧云”田园综合体吸引了全国避暑游客的目光,在果园里住木屋、搭帐篷成为很多人趋之若鹜的选择,全乡民俗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仅今年就新增20家,全乡精品民宿达到39家,夏季旅游高峰期时需要提前3到5天才能成功预订。

“火烧坪避暑产业的爆火,也带动了黍子岭村民宿、采摘等旅游业发展。”邓永红表示,工作队正在深入谋划做好农旅新文章,加快黍子岭产业发展由单一种植,稳步迈向农旅融合的创新化发展,吸引更多游客沉浸式感受自然之美。

以实为要

引领乡村加速跑

9月的黍子岭,正是采摘番茄的季节,红彤彤的果实鲜嫩可口,绿油油的叶子生机勃勃,汪方军骑上摩托车,正准备将装框的番茄送到10公里之外的市场。

“今年种植了8亩普通番茄和桃太郎番茄,产量估计超过15万斤,目前桃太郎番茄已经采摘了10多个轮次,马上要下市了。”汪方军介绍,自家种植的高山番茄品质高、口感好,目前已经在宜昌20多家超市和便利店销售,供不应求。

书记家里菜种的好、品种新,是村民们的共识。在黍子岭发展精细化种植之初,其实村民的响应并不热烈,种植精细蔬菜不仅需要投入资金搭建大棚,而且相较于传统种植,大棚栽培技术要求更高,因此很多村民犹豫不决。

“必须要进行思想引领,让头雁先飞,与其苦口婆心劝说,不如带头种植做给村民看。”邓永红表示,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基层引领作用,党员干部率先尝试精细化种植,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后,纷纷建起蔬菜大棚,引进水果黄瓜、水果玉米、水果西红柿等名特优品种,积极发展高山精细蔬菜,加快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在村干部的带头下,今年我们家种了2亩水果黄瓜,加上另外几个大棚的辣椒销售,仅种植业的收入就有大几万。”村民雷祥清满脸笑容地算了一笔账:往年种植萝卜的时候,1亩地收入最多3000多元,改种水果黄瓜以后,一亩地纯收入就达到了2万元。

乡村振兴是干出来的,彻底改变乡村面貌,需要以“党建引擎”领航乡村发展,发挥党员带头示范作用,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这是工作队驻村两年来最真实的感受。

村委会门前,村民广场正在准备开建,预计在10月底完工,这是全体黍子岭村民共享乡村振兴成果的文化阵地,也是驻村工作队宣讲政策,倾听意见,与村民朋友互相交流,开展坝坝会的重要场所,更是村委会开发旅游经济,加速农旅融合产业发展的“网红打卡点”。

稻菽千重浪,硕果满园香。这是丰收的时节,这里是希望的田野。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肖行李楚洁 郑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