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山黄粮镇中心卫生院通过医共体信息系统为患者预约县医院专家进行远程会诊。 兴山县委组织部 供图

兴山县黄粮镇认真落实县委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要求,作为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机制建设试点乡镇,主动对接卫生主管部门,以对口支援兴山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作为牵头联系医院,打造了以兴山县医院为主导、黄粮镇卫生院为中心,带动14个村卫生室均衡发展的“1+1+14”医共体服务体系,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底,提升了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让更多群众共享优质医疗服务,共同缔造健康幸福黄粮。
2023年7月5日,兴山县医院专家周建波一行到黄粮镇卫生院开展例行查房诊疗,指导肌肉萎缩症患者万青进行了功能性锻炼。“镇里住院就能享受到县里专家的治疗,真是太好了!再也不用跑到县里去找专家了。”万青感慨道。
“5月中旬,黄粮镇卫生院与兴山县医院签订了中医、康复等服务协议,县医院专家来我们镇卫生院开展业务指导、诊疗等工作成为常态。周建波作为兴山县医院引进的专家之一,每周都会来黄粮镇卫生院坐诊,这是医共体建设中‘专家骨干送技术’具体行动。”针对医共体的建设,黄粮镇党委副书记、副镇长陈国锐作了这样解读。
“过去到县医院看病,大清早就得坐车,看完回家就晚上了,有时还搭不上回村的车。现在,家门口就能看专家号,十分方便。”高华村村民吴开英笑呵呵地说。
吴开英常年患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前些年辗转县镇医院治疗,十分痛苦。现在,医共体信息系统做到了互联互通,黄粮镇卫生院可以为她预约专家进行在线远程诊疗,帮助她实现“家门口”就医。
“黄粮镇卫生院遇见疑难杂症,及时交由兴山县医院专家进行在线视频会诊、教学,并提出诊治意见,最大限度减少了群众就医负担。”兴山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向万清介绍。
“以前做个检查必须到县医院,我妈年龄大了行动不方便。现在,黄粮镇卫生院就能做CT了,真是太好了。”黄粮坪村民宋文梅扶着刚从CT室出来的母亲,开心地说。
黄粮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得益于医共体建设中“优质服务基层行”。只用半个月时间,黄粮镇卫生院就在兴山县卫健局支持下,新建60平方米CT室,配置一台CT设备及碎石机,改造270平方米富有特色的中医馆,升级54平方米化验室,内部硬件设施质量和水平显著提升。
“我们镇山大人稀,大多居住在高山半高山地区,镇村医疗机构联合开展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748人实行了‘三色’管理,其中,红色高风险、黄色中风险、绿色低风险人群分别为90人、470人、188人。医共体专家不定期对重点人群进行随访,并与80岁以上伴有基础性疾病的26户老人,签订了《黄粮镇签约家庭医生健康服务延伸协议书》,安装了健康监测设备,监测他们健康状态,提供实时问诊。”说起家庭签约医生,黄粮镇卫生院院长姚文斌如数家珍。
“高龄老人出现身体不适,可以及时联系家庭医生。小病由家庭医生开具药品通过快递带给老人,实行挂账模式,后期统一结清。紧急情况下,及时安排救护车接至医院就诊,患病老人足不出户就能线上就诊。”姚文斌介绍。
医共体试点建设启动以来,黄粮镇党委联合相关卫生部门积极推动医疗团队建设,组织县医院与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护人员组建6个家庭医生团队,共同开展签约服务,实现县、镇、村三级医疗机构100%签约。
【经验启示】
兴山县黄粮镇在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机制试点中,成功探索出城乡融合发展的“医共体”服务体系,有效缓解了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城乡分布不均问题,主要启示有三:一是把握试点建设机遇。作为市级试点乡镇,黄粮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多次邀请县直部门相关专家把关定向,形成可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有力推进医共体建设;二是坚持群众主体地位。建设过程中,多渠道、多方式征求群众意见,切实围绕困扰基层群众看病难问题,推出一系列便民利民服务,得到群众一致好评;三是推动资源服务下沉。通过共建医共体信息系统、共享新型医疗设备,开展专家骨干送技术、优质服务基层行、签约家庭医生等服务,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服务、平台下沉到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高秉喜 通讯员 黎平安 许辰 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