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年,秭归县屈原镇龙马溪村水泥厂停业关闭,职工宿舍楼对外出售,一部分本地无房户、外迁户在此购房居住。
“居民来自各村各地,亲缘地缘意识淡薄,原户籍地很少管,居住地所在村不好管,居民与居民之间相互不管。成为农村工作的‘老大难’”,屈原镇龙马溪村党总支书记柳爱民回忆说。
然而,近半年来,5200平方米的老旧宿舍“摇身一变”,成为共建共享、共同缔造的“和谐大院”。这些变化,还得从“农村小区”的“居民故事”说起。
“围炉夜话”话出小区治理新模式
龙马溪村水泥厂宿舍现在的居民都是地道农民,家庭经济收入不高,留守老人儿童居多。常年来,居民自扫门前雪、不闻窗外事,难以凝聚共识。
2023年初,屈原镇党委决定组建3支共同缔造小分队,成员由机关干部和村“两委”班子组成。于是,一场为期15天的“围炉夜话”家访活动拉开序幕。华灯初上,茶余饭后,干部居民聚济一堂,话家长、说里短,问需问求、摸底调研。
针对水泥厂宿舍居民区存在的问题症结,将“围炉夜话”从居民家中开到了小区院坝。居民同意,将水泥厂居民点划为龙马溪村一个村落,实行“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村落,村落骨干包村民,村民与村民互管”的四级联合治理模式,从而让居民有了“家”的感觉。
与此同时,如火如荼开展了“两长八员”公推公选。常年服务居民的62岁党员谭光青被推选为党小组长,照顾中风妻子十几年的脱贫户杜其民成功当选村落理事长……这样一来,居民找到了“主心骨”,基层治理也找到了新方法。
“菜园整治”整出美丽庭院新天地
龙马溪村水泥厂宿舍菜园子整治,是全体居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邻里矛盾的源头。一片原本空旷的操场空地被居民挤占成“QQ菜园”,老人小孩出门靠边站,交通出行得与菜园反复“亲密接触”。
龙马溪村“两委”大胆行动,一边带居民代表参观邻村村民自建的美丽庭院、投工投劳的产业路、自发打扫干净的村道,让居民打破群众思想上的堵点;一边结合入户调研结果,迅速整理出10余个凝聚群众智慧的实施方案。
开春后,白菜郁郁葱葱,开出了菜花。“大院子就是公共庭院,菜花也是花。只要管理好,菜园也可以变花园!”村落理事长杜其民让“菜园”变“花园”、“家园”变“乐园”的理念得到大家一致认同。最后决定,户平划定10平方米菜园,其余全部拆除,作公共区域使用。
连续2个月,水泥厂宿舍“菜园整治”行动整出了新境界,现场共清理杂物堆93处,规范菜园2200平方米,预留公共车位25个,实现了复杂小区由乱到治的华丽转身。
“村落公约”引领共同缔造新风尚
为解决红白喜事无场地问题,龙马溪村水泥厂村落组织居民每天投工投劳,半个月内将两棵遮挡采光的老雪松就地化身为舞台两边的“迎客松”,一座朴实无华的舞台备受居民青睐。根据居民建议,一个名叫“青滩美”广场舞社团也应运而生。
“管”比“建”更重要。为此,龙马溪村水泥厂村落组织村民商议,相继制定了《党员公约》《村落公约》《龙马溪村水泥厂村落文化广场管护公约》。随着实践活动和共同缔造在基层的深入推进,一份份公约成为水泥厂村落治理的有力抓手。
“共同缔造,就是要实现乡村和美、村落和谐,邻里和睦。幸福生活,就是干部群众和和气气、商商量量,踏踏实实干出来的!”现在,居民的感慨,给秭归县屈原镇龙马溪村水泥厂宿舍(村落)赋予新的内涵,村落也就此更名为“和谐大院”。
【经验启示】
秭归县屈原镇龙马溪村水泥厂村落,是由农村治理难点变为集中居民点的基层治理典型,这一村落治理的成功实践表明,复杂村落的治理必须用好共同缔造这把金钥匙。经验有三:一是构建好“镇-村-村落-村民”四级治理架构,变行政被动“管理”为群众主动“治理”,调动群众全过程参与;二是以“菜园整治”破题,聚焦群众生活需要和环境治理需求,实现了公共利益与个体利益双赢;三是村落公约的制定始终突出群众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居民的主体意识、共同意识、进取意识,彻底摘掉“三不管”老旧居民点的帽子,完成“和谐大院”的村落蝶变。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高秉喜 通讯员黄丽 向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