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8

兴山构建高质量养老服务体系 牢牢托起幸福夕阳红 2023年09月26日 来源:三峡日报

兴山县城 王雷 摄

县领导到福利院调研养老服务工作

市民政局领导调研智慧康养信息平台

县领导到智慧康养服务中心调研

兴山县智慧康养服务中心

昭君村老年协会成立大会

工作人员上门为老人理发

老人在夫子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学习跳舞

兴山县福利院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来应对。党的二十大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地处鄂西腹地的山区县兴山县,60岁以上老人4.1万人,老龄化率26.6%,兴山老龄人口呈现出规模大、增长快、高龄化的特点,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如何让老年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兴山县立足本地实际,大胆改革,不断优化发展理念,积极创新养老服务方式,形成以“政府保障托底、市场服务供给、老人互助养老、医养深度融合、智慧康养服务、产业协同发展”为模式,打造全县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

高位推动 夯实养老服务基础

近几年来,兴山县委县政府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将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为全县养老服务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养老事业发展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解决养老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从养老机构建立审批立项、土地划拨、规划设计、税收优惠、运转保障等全方位、多层次予以强化和明确,形成服务养老事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兴山县委书记曹宏伟,县委副书记、县长吴浩等领导多次到县民政局调研,听取工作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具体问题。兴山县建立了农村养老服务持续续投入机制,全面落实老年人优待政策,完善老年人服务设施建设。目前,全县已实现了公办福利院提档升级全覆盖,社会化养老机构零的突破,高龄老人幸福津贴等政策全覆盖,城乡养老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在兴山县古夫镇夫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四楼练舞厅里,老人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健身操。这个去年刚进行了升级改造的中心,可为老人提供日间照料、休闲娱乐、图书阅览、健身康复等全方位服务,成为老人们每天的打卡地。

这只是兴山养老服务场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兴山县财政每年预算1000多万元资金用于养老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截至5月,兴山县现有各类养老机构11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4家,民办养老机构3家,集中供养中心4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5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53个。全县共有养老机构床位1881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46%。兴山县积极推进落实适老化改造的同时,县财政列出资金,鼓励补贴有需求的老人家庭建设家庭养老床位,提升居家养老质量。

探索农村特困分散供养对象集中居住模式,新建12个农村分散特困供养中心,分散特困供养对象实行“拎包入住”集中居住管理服务,有效解决农村分散供养对象生活难、监护难。整合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将福利院建在医院旁,用近在“咫尺”的便捷实现“医养结合”新功能。探索养老机构与公办和民办医疗机构“联姻”,为老人开展巡诊查房,让全县近500名特困集中供养对象真正实现“身有所养,病有所医,体有所护”。将农村互助照料中心与村卫生室融合,组织村医为农村老年人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应急服务。

推行公办福利院县级直管模式,将全县9所公办福利院整合重组为1所县福利院,下设4个供养点,对全县4个特困集中供养点人、财、物统一安排、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考核,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整体服务管理水平,确保农村集中供养特困对象老有所养。探索农村失能失智特困供养对象集中照护模式,建立“城乡失能特困人员特护院”“精神障碍失能特护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进具有养老专业护理队伍与医疗设备的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开展集中托管和专业护理服务,让失能失智特困老人过上了有尊严、有质量的晚年生活。

数据赋能 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

15分钟是什么概念?兴山县民政局局长万俭给出了自己形象的解释:在农村,端饭菜到需照顾的老人家里,不会冷,能趁热吃;老人求助,能在15分钟内赶到身边帮助

山区县兴山县能实施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主要在于近几年政府的大力投入,建设完善了一批养老基础设施;勇于探索改革,实现养老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引进民营康养机构,培训聚集了200多名具有医疗、养老护理技能的人才,探索出信息化管理服务模式。

宜昌弘仁就是兴山引进的第一家集医疗保健、健康管理、老年护理、托老养老、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等为一体的专业“医护型”民营康养机构,其在开拓康养市场的同时,也承担着由政府购买服务的部分政策性兜底老人的照料看护。经过数年发展,在各乡镇都设有专业服务网点,并成功开发“智慧康养信息服务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对所有定点托养与分散居家供养的老人实行24小时即时照料服务。

在兴山县智慧康养信息平台,工作人员随手点开昭君镇养老服务资料,老人们的情况(年龄、身体状况、居住村组、志愿者或看护人员服务照料)一目了然。“在老人的卧室安装有智能呼叫小音箱,在客厅安装有摄像头。老人若遇到不舒服或需要求救,可直接语音呼叫或一键求救。信息平台会自动弹窗响应,我们会根据老人所处的位置联系其亲属或最近的人员,根据老人情况,调配附近医疗救护资源。”信息平台值班人员严雪琴介绍,这个平台还与县城市大脑对接,提高了资源整合与服务能力。

基于前期投入打下的坚实基础,兴山县大力推进线上线下一体的“互联网+健康养老”新型智慧康养服务体系。线上主要基于大数据智能服务平台,着力构建覆盖全县的智慧居家康养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同时推动民政、残联等多部门的资源共用、信息共享;线下主要依托弘仁康复医院、弘仁特护院、弘仁护理院等19个综合服务网点,辐射全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及各类民政对象,由专业团队按照“6+N服务模式”开展上门居家服务。老人有需求,只需“一键呼叫”,就能及时享受包括助洁、助医、助餐、助急、精神慰藉、代办代购等六项基本服务以及N个个性化服务。

激活资源 助力养老事业发展

作为山区县的兴山,农村养老是难点,也是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的关键点。兴山县按照村级主导、政府主持、因地制宜、自助互助的原则,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建立农村老年人互助式日间照料活动中心,提档升级7个农村互助照料中心,组建村级老年人协会,以农村屋场院子为单位组建农村养老互助责任区,坚持组织架构体系化、服务区域片区化、服务内容清单化、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手段智能化,全面推进农村老年人互助养老服务管理。

“昭君镇昭君村现有263名老人,我们划分了七个片区。同时,我们聘请社工组织在村里帮助培养招聘养老服务志愿者,志愿者定期把看望照顾自己所负责老人的情况拍成照片或视频上传到信息平台兑换成奖励积分,定期凭积分到设在村的慈善超市兑换物资。”昭君镇昭君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张世娥介绍。昭君村以农村屋场院子为单位成立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区,推选有爱心、有组织能力、热爱老年人事业的老年人协会会员担任服务区责任人(区长),在村委会领导下,定期组织老年人在片区开展相关活动,相互关照,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

目前,兴山县已基本形成了以县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中心,机构养老为基础,通过中心平台辐射两个中心乡镇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带动8个乡镇的居家养老服务站,通过服务站延伸到各村农村互助照料中心,各村以屋场院子为中心建立多个养老互助服务区,形成覆盖全县城乡15分钟的便捷养老服务网络。

“早看炊烟晚看灯,邻里互助情谊深;云上监管报平安,上门服务人心暖;定期巡诊为平常,应急医疗有保障;月洗床单季换衣,生日重阳两顿席;党建引领老协会,共同缔造夕阳美”的互助养老服务新场景正在和美兴山徐徐展开。

记者观察

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做优养老服务

山区县如何发展养老事业?地处鄂西山区腹地的兴山县,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做好优养老服务,用实际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面对资源有限、资金紧张、地理环境复杂、发展任务繁重等重重困难与压力,兴山县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牢牢扛起责任,立足县域实际,真抓实干,不断增强民生福祉:解放思想,引进专业社会康养机构,充实养老力量,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有效整合福利院资源,推行公办福利院县级直管模式,提高集中供养服务质效;破除部门信息壁垒,建立全县康养智慧信息平台,创新养老服务智慧康养模式;筹集资金,建设12个农村分散特困供养中心,强化兜底保障;探索实行医养结合……兴山县久久为功,积小步为大步,才有了今天养老事业的发展局面。

兴山县始终聚焦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不断探索,提升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无形中,在当地也形成尊老爱老的浓厚风尚。昭君镇孙宜琴在20多年时间里,先后赡养了婆家和娘家7位老人;水月寺马付海、饶永莲夫妇细心照料家里三个80岁高龄老人,一家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尊老、敬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地方对待老年人的态度与方式,彰显着民生的温度,也体现着一个地方的人文情怀与价值理念。兴山县高度重视养老事业的建设发展,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与实践,以高质量养老服务,牢牢托起幸福“夕阳红”,让和美兴山更有温度、深度、厚度。

夫孝,德之本也。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且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让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至关重要。我们期待,兴山县在养老领域继续探索总结出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兴山经验”,进一步助推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为老人们晚年生活添姿增彩。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刘俊 通讯员 冯波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兴山县民政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