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7

长阳深入推进“11355”就业服务新模式 打造人力资源数字化“新引擎” 2023年09月28日 来源: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讯(通讯员李韬)今年来,长阳紧紧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目标要求,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高效完成劳动力资源信息化数据库建设,深入推进“11355”就业服务新模式。

高效搭建“一”个信息平台

该县以三级就业服务体系为支撑,组织县、乡、村三级党员干部3000余名,分层、分片、分组,全覆盖拉网式推进农村劳动力人员岗位工种、就业地点、薪资报酬及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意愿等劳动力资源数据采集。同时组建了多个工作专班,深入村、社区,全面指导、协调、解决信息采集过程中的问题,督促信息安全、准确、及时的录入,切实保证了数据质量。

目前,长阳共采集录入农村劳动力信息181068人,实现了县内18万农村劳动力就业状态、就业方式、人均收入等信息的可视化,为精准掌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动态信息,科学调配资源,开展“靶向式”就业创业帮扶提供了载体支撑。

提档升级“一”个民生品牌

作为国务院表彰的“全国推进就业创业劳务输出大县”,长阳坚持把农村劳动力“打工经济”当作产业来抓,以组织化输出为根本、市场化培训为抓手、精细化服务为保障,全面精准开展劳动力就业状态信息摸排建档,全方位为务工群众做好就业规划和岗位匹配。同时采取“政府送、企业接、中介输、能人带、亲友帮”等模式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持续深化劳务输出“集团军”程度,打好劳务输出“组合拳”,不断提升劳务输出大县的品牌影响力,促进城乡劳动力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稳定增加群众居民的“钱袋子”。

聚力共建“三”级服务体系

制定出台了《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试点实施方案》,明确了由县劳务服务企业总公司牵头,负责指导全县劳务输出的具体实施和组织协调;各基层人社服务中心挂牌成立公益性就业中介服务机构,设立覆盖11个乡镇的就业服务站和就业服务窗口,通过精准对接用工需求,扶持返乡创业,加强东西协作等,促进农村劳动力实现多地域多形式多渠道就业增收。同时推动28个试点村组建劳务帮扶服务公司,承接劳务输出、道路养护、绿化管护、建筑施工等业务,带动就业。合力构建县、乡、村全覆盖的三级劳务输出组织服务体系。

目前,11个乡镇就业帮扶中心、28个试点村就业服务公司的登记、注册并进入运营。郑家榜、钟家湾、资丘等村,在其旅游、茶叶等特色产业的支撑下,村内经营性组织见效快,带动好,预计今年每村集体经济可增收100万元以上,帮助带动就业千余人。

强化健全“五”个工作机制

建立劳动力就业动态监测机制。以村(社区)为单位,总户数总人口为基准,在精准建档的前提下,对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统计台账同步更新,重点针对就业困难人员、失业或返乡回流人员等情况进行常态化跟踪监测。

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动态服务机制。以行业分类,采取“部门动态跟踪排查+企业主动申报”的方式,对全县重点项目用工情况进行排查分析,准确掌握企业当前缺工情况和计划用工情况。

建立特色经济产业动态管理机制。对现有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村级经营性组织进行动态管理,不断提高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率。

建立服务体系推进督导考核机制。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中心规范引导,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乡村振兴、综合目标责任制、“奔牛奖、蜗牛奖”评选等考核内容,实行调度、督导一体化。

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协调机制。以“共同缔造”理念,不断完善政府指导、劳务公司牵头、劳务经纪人市场化运作、农村劳动力参与的新模式,积极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确保全县就业服务体系组织规范、运行高效、服务专业。

抓紧抓实“五”个一批帮扶

综合施策、精准发力,转移就业一批。加强与发达地区就业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沟通交流,高频次开展招聘活动,确保岗位满足劳动力市场需求。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在稳定农、林、光伏等公益性岗位的前提下,推动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促进中低收入群体稳定就业。县内企业就近就业一批。聚焦县内重点企业,采集优质岗位,帮助劳动力就近就业。项目施工吸纳就业一批。紧紧围绕项目建设、乡村振兴产业规划等,吸纳农民工灵活就业。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就业一批。支持鼓励返乡创业能人创办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农业市场主体,扩大物流快递、养老托幼、家庭农场等行业的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