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在位于当阳市半月镇的和旺畜牧专业合作社,宽敞明亮的牛舍内,一头头膘肥体壮的西门塔尔牛正吃着由玉米秸秆制成的饲料。
“我们每年向周边农户收购秸秆8000余吨加工成饲料,不仅解决了牛饲料的短缺问题,还有效带动了农户增收。”合作社负责人李俊俊告诉记者。
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让秸秆由废变宝,近年来,当阳市积极探索秸秆“五料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形成了以饲料化利用为主,肥料化、燃料化利用为辅的秸秆利用体系,有效促进了环境保护和农民增收。
该市积极争取中央、省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优惠政策。支持龙头企业扩大秸秆回收面积,投资建设回收加工车间、购置收储加工设备,对当年秸秆回收利用量超过5000吨、投资超过100万元的龙头企业,优先予以补助。鼓励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村集体等主体投资发展秸秆回收利用产业,建设小型秸秆收储站点。对未享受过政策补助且当年回收秸秆超过1000吨的新增主体,适当进行补助。
当阳常发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过几年的运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秸秆收储运体系,与多家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合作社年收集利用秸秆达1万吨,新建1600平方米的秸秆储存棚,配套购置秸秆粉碎、揉丝等加工设备,通过秸秆饲料化加工,提高秸秆销售价格,增加社员收入。褚家湖粮食专业合作社利用秸秆加工制作“网红草垛”,每年吸引宜昌及荆州、荆门等地2万多人次慕名前来游玩。
秸秆综合利用与农机、农业种植和畜牧养殖等行业息息相关。当阳强化政策引导、信息传导和利益输导,培育壮大本地主体,挖掘本地潜力市场主体,引进外来高值化利用主体,推动秸秆全产业链市场化运作。
“截至目前,当阳市秸秆离田利用市场主体超过20家,拥有秸秆离田收获、加工机械400台套。”当阳市农业农村局农村能源开发中心主任黄秋林说,通过秸秆综合利用,每年为5000余农民节省收割、翻耕等费用逾2000万元,为超过1000名农民提供打捆、搬运等务工岗位,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三峡日报记者 揭兴伟 通讯员 肖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