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12日
星期三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6版:副刊

老街旧岁,年味长情

■周华山

三峡深处群山环抱的秭归县两河口镇,有一条满是岁月印痕的老街。每当春节来临,老街的回忆就如同泛黄的老照片,在眼前徐徐翻动,暖色调晕染开来,似冬日暖阳温柔了岁月。那里的每寸空气都满是烟火气,一砖一瓦、一颦一笑,勾勒出阖家团圆的温馨与生活的质朴,它是我最珍视的宝物,是岁月长河里的长明灯,照亮我人生的来路。

腊月的风一吹,老街瞬间热闹起来。狭窄街道挤满了人,背着竹篓的身影在人群里灵活穿梭。街边店铺年货堆积如山,公路上人流拥挤如潮,车子像蜗牛般慢慢挪动,司机焦急地按喇叭,鸣笛声音与喜庆音乐、欢声笑语交织,奏响了迎接新年的欢乐颂,每个音符都跳跃着欢欣与期待。

老街弥漫着炸粿子的香甜,勾得我们这群孩子眼睛瞪圆,巴巴地守在油锅旁,像等食的小雀。面团在油锅里翻滚变色,很快变成金黄酥脆的美味。咬上一口,香甜在味蕾绽放,满心欢喜。奶奶挥着木槌捶糯米,“咚咚”声似新年鼓点,宣告新年将至。油炸糍粑蘸白糖,软糯香甜,满是对新年的甜蜜憧憬。磨豆腐时,母亲弓背推磨,我和妹妹像勤劳的小蜜蜂往磨眼里添豆子,雪白豆浆潺潺流出,那是生活最本真的模样。

扫堂陈灰是老街过年庄重的仪式。全家齐动手,父亲扫房梁积尘,母亲擦屋内角落,我们小孩子认真擦桌摆筷,忙得热火朝天,扫去旧年晦气,期盼新年好运。过小年敬灶神,母亲备好祭品,带我们虔诚祭拜,嘴里念叨着保佑家人平安的话,我们站在灶台前,满心敬畏。

除夕是年俗的高潮。天刚亮,父亲带我们上祖坟,焚香烧纸,祈求祖先庇佑。回来时,厨房已香气弥漫,母亲和奶奶在烟火中忙碌。母亲煮猪脑壳,揭开锅盖,夹起热乎的“核桃肉”塞到我们嘴里,肉嫩得能出水,香气散开,烫得我们直哈气,含糊着喊叫“太香了” 。奶奶炖鸡,往灶里添柴,鸡汤翻滚飘香。鸡肉软烂后,她扯下油汪汪的鸡腿递给我们,满眼宠溺。咬一口,鲜嫩多汁,心中满是幸福。

一道道家乡土菜摆满桌子,我们像欢快的小鹿在厨房进进出出,馋得不行。父亲贴对联,我们帮忙递糨糊、拿对联,火红的对联承载着对丰收和平安的期许,是对未来生活的祝福。

中午12点,鞭炮声密集响起,团年饭开始。第一口先敬祖宗,这是祖上传下的规矩,是对先辈的缅怀和家族精神的延续。母亲庄重地盛饭、放筷、斟酒,摆在席位前。父亲点燃香火纸钱,念着“祖宗回家过年,保佑全家平安”,把酒撒在地上。之后一家人围坐吃饭,分享过去一年的事,欢声笑语回荡,我默默祈祷这样的团圆能永恒。

除夕守岁是儿时最快乐的时光。一家人围坐黑白电视机前看春晚、包饺子。新年钟声敲响前,“冲天炮”一声呼啸,我们像脱缰小马驹冲出门。父亲点燃震天雷炮仗,“怦”的一声宣告新年到来,寓意日子红红火火。烟花盛放,鞭炮声此起彼伏,我们在烟花下奔跑嬉戏,心中满是对新年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

过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舞狮贺岁、登高祈福、划采莲船、打九字鞭、唱花鼓戏……小镇整日锣鼓喧天,孩子们穿新衣拿红包,像快乐的小精灵,大人们走亲访友,互道祝福,老街处处弥漫年味,满是烟火气,美好得像时间停驻。

时光飞逝,时代变迁,两河口集街因发展搬迁,曾经热闹的街道成了“老街”,只剩寂寥,守望着过去的繁华。城镇化加快,大量人口进城,乡村走向落寞,中国农村常住人口大幅减少,很多村子成空心村,老街的变化正是乡村变迁的缩影。

如今,老街冷清,只剩几户人家,老屋还保留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模样,愈显破旧,让人感叹岁月无情。每次回老街,心中都涌起惆怅,像被无形的手拨动心底的弦。新集镇开阔现代,却没了老街的味道,虽张灯结彩,却因少了熟悉的一切,年味淡了许多。

过年时,往昔的记忆总会涌上心头,那些温暖的回忆像永不灭的灯火,照亮、温暖着我。随着城镇化推进,乡村文化面临传承困境,传统民俗活动逐渐失去土壤。

幸而,中国“春节”入选世界非遗名录,为家乡的年味增添了光彩。老街的年俗,从此不仅仅是我们珍视的瑰宝,更是全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这让我们更坚定要传承家乡年味与乡村文化,即便困难重重,也要让家乡年味在新时代焕发光彩,让美好习俗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纽带,在世界文化中散发独特芬芳。

家乡的年味在时光里愈发醇厚,我们对家乡、亲人的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从未改变。家乡的年是跨越时空的聚会,是永不褪色的记忆。无论何时何地,家乡年味都在心底流淌,它是岁月、烟火和幸福的味道,是每个人心中最珍贵的宝藏。

(作者单位:秭归县文联)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70004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5-02-12 2 2 三峡商报 c307432.html 1 老街旧岁,年味长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