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开学日,湖北科创学院(三峡)天问科创实验班的30名学生迎来春季学期开学第一课。与普通大学专业不同,“天问班”的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先要考核一项小发明。这项考核不仅是对上学期学习效果的检验,也是“天问班”特色培养模式的生动体现。
开学不上新课
先考寒假“作业”
开学当天,湖北科创学院(三峡)天问科创实验班的班主任魏业文博士正在考核各小组的寒假“作业”。这次的作业是设计“二维度光伏板自动追光系统”装置,让同学们利用所学,进行改良。现场,每个小组紧张繁忙地调试设备。
上学期《工程原理》课程是结合国家“双碳”目标,以太阳能供电的零碳小车制作为目标开展教学设计,项目目标一分为三:《定量工程设计方法》支撑车体动力系统设计目标、《个性化实践I(一)》支撑车体结构设计目标、《工程原理》支撑太阳能追光发电目标,通过认知训练、原理解读、绘图设计、制作测试等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素质。同时,还要体现产品设计及其持续改进思想,学生完成课程作品,要反思存在问题,变为产品,迭代优化,走向市场。
“传统的太阳能光伏追踪板大部分按固定倾角接受太阳光,没有自动追踪光源的功能,发电效率受限。但我们这个项目实现了一个小小的创新,就是通过光敏电阻来实现跟踪光源的功能。”天问班詹敏言同学介绍。为了完成这个项目,整个小组开展将近3个月的调查、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寒假期间,跨越了地域的隔离,在线上进行分工,将项目分成4个板块,然后每一位同学去负责一个板块,再接续完成。
以项目制学习为主
全省首创天问实验班
何为天问班?据了解,湖北科创学院(三峡)天问科创实验班是根据湖北省人民政府统一部署,以三峡大学为依托,探索全新机制的拔尖创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而创立的,以跨学科融合、产教协同、实战驱动为核心,旨在培养具备创新、设计、工程及系统思维的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创新活力。
“我们的课程教学是以实操为主体,譬如《工程原理》这门课,它是典型的项目制课程。学生要通过做项目来学知识,通过学知识,再把项目做的更好、更完美。”天问班班主任兼任课老师魏业文博士说。
项目制课程学习,是“天问班”实施以项目驱动的学域制应用方向培养的一个缩影。在“课程项目化、项目产品化、产品创新化”理念下,学校着重提升学生构建工程系统知识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市场洞察力、领导力和创新能力。
在边做边学中自创产品
解决实际工程难题
课程如何安排呢?“书本知识的学时大幅度缩减,老师把更多的时间还给了学生,我们可以根据兴趣去做一些实验和课外探索,这里特别注重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学以致用,引导我们在实践中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及其运用方法,这既提升了我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对知识的理解有了更大的深度。”天问班学生徐子淇介绍说。
“虽然不分专业,但是要学习每个专业的精华课程,还要能制作出产品,这是一件很有挑战性的事情。”学生李仁杰说。
“我们学院开设的所有课程,都是围绕实际工程需求和工程问题而设计的。制定这样的一个人才培养方案,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持续创新的能力,为我们实际生产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魏业文证实。
据了解,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从本学期开始,“天问班”还将开展“智慧水利”“智慧医疗”“电力电子”“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新能源材料”和“生物科技”等7个不同领域的主题训练营学习,参与全周期科创项目训练。
“希望通过企业出题、师生答题、联合攻关、迭代优化、创新培养,解决真问题,创造真产品,让学生早日实现自我价值,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需要。”三峡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李立军说。
三峡商报记者张婷婷 王姿 见习记者任姝铮 通讯员盛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