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2月27日
星期四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5版:创富经

从医院裸辞后 她在村里建了一座“窑”

蓉蓉正在制作披萨。 三峡商报记者 简婕 摄

三峡商报记者   周琤欣   简婕

清晨8点开始烧窑,借着昨日的余温,窑的温度很快就上来了。中午12点,身着碎花围裙,裹着头巾的蓉蓉,侧着身子将测温枪伸进窑中,测温枪电子屏实时跳动窑内的温度数据,“300℃,是最合适的温度。”蓉蓉微笑着说。

提前一天发酵好的面团,经过揉面、涂抹面粉、刷油后,在窑内进行烘烤,软软的面团变成焦香膨胀的面包胚,上面烙着不规则焦痕,散发出阵阵香味。

“现在村里的日子,就是我向往的生活。”点军区艾家镇七里冲村七里窑面包主理人蓉蓉说。蓉蓉曾是一名医院技师,她为何要辞职在深山建一座窑?

跳出舒适圈:

从医院技师到窑炉“魔法师”

“别人都说我疯了,医院工作稳定又体面,偏要跑到山里烧窑。”蓉蓉笑着回忆。2023年,厌倦了夜班生活的她辞职创业,偶然在恩施尝到窑烤面包的柴火香,便一头扎进湖南拜师学艺。

2024年底,蓉蓉在点军艾家镇七里冲村租了一间老屋,与建窑老师傅花了一周的时间,砌起一座红砖窑炉。没有团队助力,她白天烧窑烤面包,晚上自学剪辑发小红书。

“我将自己在村里建窑、烤面包的视频发在小红书上,很多人觉得有意思,就驱车过来玩。”蓉蓉坚定地说,“我还想证明,乡村也能长出‘烟火气’的新事业。”

窑炉里的秘密:

300℃高温与自养“面包灵魂”

推开木门,山风裹着麦香扑面而来,柴火噼啪声与鸟鸣交织成曲。蓉蓉的窑炉每天需烧3个多小时,温度飙至300℃才开烤。披萨3分钟出炉,恰巴塔外脆内软,“高温锁住水分,麦香能钻到鼻尖里,这就是窑烤面包独特魅力所在。”蓉蓉介绍。

更特别的是她的“面包灵魂”——鲁邦种。这种天然菌种需像养宠物一样每天“喂”面粉,发酵12小时以上。“市面酵母是‘快餐’,鲁邦种是慢活细活,风味更独特和醇厚。”她捧出一罐自己培养的乳白色菌种,语气像在介绍老友。

“第一次开窑,面包一半焦黑一半夹生,像炭烤石头。在反复试验了3天之后,面包出品才逐渐稳定。”蓉蓉坦言,窑温难控是最大挑战。如今,她将“不完美”变成特色:焦痕是柴火印记,不均匀的气孔藏着山野气息。

周末,不少市区游客驱车赶来,就为一口刚出炉的恰巴塔。“咬下去‘咔嚓’一声,麦香混着柴火气在嘴里炸开,这才是‘活着’的面包!冬天,坐在村里围炉煮茶,看着远山,吃着面包,真的很惬意。”从市区来的市民李女士说。

描绘未来蓝图:

让面包窑成为乡村“烟火气”新名片

如今,蓉蓉共研发出9种面包,窑炉日均出100个面包,周末订单翻倍。她计划带村民搞亲子烘焙体验,在牛扎坪开分店,“想让大家边烤面包边煮茶,冬天围着窑炉涮火锅。”

曾有投资人劝她“进城开店”,她却摇头:“城市不缺面包房,乡村却需要新故事。”两位与她有类似想法的合伙人,在面包窑的旁边开了配套的民宿和农家乐。

合伙人彭先生称:“我们这群走过半生的游子,带着阅历和情怀,选择重返故土,将乡愁化作创业的火种,开一间有温度的农家小院,雇请留守老人种菜养鸡、收购当地新鲜蔬菜土特产,让乡村更有‘烟火气’。”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70004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5-02-27 2 2 三峡商报 c308596.html 1 从医院裸辞后 她在村里建了一座“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