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时下正是春耕备耕时节。2月21日,记者来到海拔千米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贺家坪镇紫台村看到,挂着“春耕服务专车”横幅的货车在盘山道上疾驰,这里的蔬菜专业合作社社员扛着化肥挨家挨户送货上门。
“老胡,你要的3袋有机肥到喽!”紫台村二组村民胡文林闻声掀开堂屋门帘,看着合作社小伙利索卸货,笑得满脸褶子挤成了山核桃:“往年开春要跑3个集才凑齐农资,现在坐等上门,我这老寒腿可算解放了。”
荣升蔬菜合作社负责人徐光荣告诉记者,他的合作社专门成立了农资免费配送服务站,涵盖种子、种苗、农药、化肥、农膜、器械等,通过合作社集中采购配送,大大减少了农户自行采购农资的综合成本。
徐光荣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笔账:全镇60岁以上种菜户占六七成,买袋百斤化肥光运费就得花30元。如今集中采购直送到户,每吨肥便宜200元不说,还省了扛货的力气。
在不远处的巴楚蔬菜科技公司车间里,则是另一派“科技春耕”的图景。流水线上,机械臂正给穴盘精准点种;恒温棚内,嫩绿的菜苗在补光灯下舒展腰身。
“通过科技育苗方式,节约时间和技术成本。传统育苗要俩月,咱这28天就能出壮苗。您瞧这潮汐式灌溉系统,比人工浇水均匀多了。”该公司负责人左帮烈介绍,以前农户在家育苗,搬进搬出累断腰,现在车间恒温恒湿,手指按个键就行。
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劳动力老龄化现象越来越突出,农民购买化肥农资、育苗栽秧等基础工作已成为他们日渐难以承受之重。面对农村“银发浪潮”,贺家坪镇打出社会化服务组合拳:全镇组建11支农资配送队,累计为农户节约运输成本18万元;2个现代化育苗基地今春已供应150万株“科技苗”,覆盖2000余亩菜地;新建大棚560亩,20余台微型旋耕机、犁地机、拖拉机进驻高山村,替代老农挥了半辈子的锄头。
在海拔1600米的贺家坪镇堡镇村,田地间的积雪还没化完,而长阳茂发牧业公司的有机肥车间热闹非凡。车间门口,弥漫着一股发酵特有的酸涩味。满载牛粪的电动三轮车依次排队过磅。身着蓝色工装的负责人秦建华脸上挂着汗珠,笑着说:“如今,这些粪疙瘩可金贵得很!”在他身后,两米多高的发酵罐轰鸣作响,畜禽粪便经粉碎、混合、高温发酵等工序,摇身一变,成了黑褐色的有机肥。
“去年,我们的有机肥卖出了1200多吨,今年的订单都排满了。”秦建华指着车间外堆积如山的包装袋介绍道。
夕阳西下,满载有机肥的货车驶向星罗棋布的村落。驾驶室里,秦建华的儿子“90后”“新农人”秦涵专注地握着方向盘,笑意盈盈。后视镜里,山间梯田的残雪泛着微光,春的气息已在泥土里萌动。
三峡商报记者 董志烈 通讯员 汪涛 刘成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