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秋成在早春。雨水时节,广袤的田野已是一派繁忙。
“时雨一番啼布谷,陇头多少戴星人”。如今,植保无人机1小时可完成100亩农田的喷洒任务,自动播种机每天能播60万株蔬菜苗,抵得上10个老农。
从前,春耕多拼体力;现在,种地更多靠脑力。
2月23日,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首提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强调支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
新技术的应用,悄然改变延续千年的农耕方式。智能化育苗大棚、植保无人机、自动播种机……不断更新涌现的“新农具”,将成为农业生产效率飞跃的重要力量。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的“老把式”们,面对“新农具”犯了难。望而却步的高昂售价、难以读懂的说明书、玩不转的智能设备等,成了横亘在“老把式”和“新农具”之间的鸿沟。
数据显示,当前50岁以上的农民占比约为40%。“老把式”群体是农业发展的宝贵财富。他们不仅人数庞大,而且拥有丰富的经验,对脚下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情感。因此,让“老把式”玩转“新农具”,是农业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绕不开的话题。
让“老把式”玩转“新农具”,需要多方协同发力。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新农具”推广的政策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补贴资金,降低“老把式”购买新农具的经济压力。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开展针对性强的“新农具”操作培训。培训除了集中授课,还应向前走一步,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会“老把式”新技术。扩大农业专业合作社、社会化服务组织覆盖面,让“老把式”更多地触摸“新农具”、拥抱“新农具”。
“新农具”的生产者与销售者,要注重产品设计的人性化与操作的简易化,充分考虑“老把式”的使用习惯和认知水平。
鼓励新农人与“老把式”结成帮扶对子。据统计,我市已培训高素质农民3.8万人。这些新农人可以率先示范,帮助“老把式”跨越数字鸿沟。
当AI技术代替脚步丈量土地,当智能化耕作代替肩挑背扛,当“老把式”们笑着把千百年的耕作智慧装进智能终端,农业发展必将迸发出新的活力。
·叶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