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老师好!”“杜老师,终于又开课了。”3月6日,在宜昌市群艺馆一楼合唱教室,杜丽华又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学生,开始了新一年的课程。
宽敞明亮的教室里,43名残障人士是杜丽华这堂课的学生,他们是宜昌市首支残疾人合唱团的成员。在这里,他们共同学习乐理、合唱歌曲,如同一个个音符汇聚在五线谱上,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
“我来唱第一首歌”
“不好意思,今天来晚了一点儿。”一位清瘦、戴着眼镜的男士,领着一个个头高高的大男孩走进了教室。“洋洋,快来,坐这儿。”同学们都在热情地和这个男孩打招呼,男孩有些紧张地坐在了最边上的座位。
看着男孩签到,坐到座位上后,戴眼镜的男士并没有离开,而是在最后一排找了个座位坐了下来。“那是我的儿子,他从小患有自闭症,”说话间,洋洋父亲的目光仍追随着他。从宜昌特殊教育学校毕业后,洋洋在去年7月份进入西陵区星创残疾人工作室,做些简单的手工活儿。
“因为他喜欢唱歌,我们第一时间就给他在合唱团报了名。”
去年6月27日合唱团开课的第一天起,父亲就成了洋洋音乐路上的陪伴者。
“每周四一早,我就带着他坐车赶到学校,学习结束后,再把他送到星创工作室。”洋洋的父亲说,为了陪洋洋上课,自己特意向单位申请了调班,只为不让他落下一节课。从去年开学到现在,洋洋都没缺勤。
“哒、哒,哒哒哒……”课堂上,洋洋的目光一直追随着老师,右手在桌面上有节奏地打着节拍,嘴里跟老师和同学一起大声地唱着。
“这孩子音准特别准,每次上课也很认真。现在洋洋还是团里的‘团宠’。”合唱团团长杨卓雯笑着称赞道。
经过大半年的学习,洋洋的变化很大,性格也渐渐开朗了许多。
说起洋洋,杜丽华眼中满是赞许:“元旦前,班里举办成果汇报表演,我当时问,谁来唱第一首?没想到坐在角落的洋洋,噌地站起来说,他来唱《国家》。当时真的很意外,刚来时不愿与人交流的洋洋,竟然主动请缨,并且完整而自信地唱完了这首歌。”
“唱歌打开了我的心门”
教室的后排,个子小巧的周立菊安安静静地坐在那儿,略施粉黛的脸庞,一对耳环衬得妆容更加精致。
而在一年多以前,周立菊根本不愿意出门,更别说化妆打扮了。
两年前的一场车祸,让她永远失去了右腿,从膝盖以下部位完全截肢,生活一下跌入无尽的深渊。爱笑的她终日以泪洗面,将自己的心紧紧地锁了起来,不愿与人交流,更不愿走出家门。
“一出门,总感觉大家看我的眼光不一样,就宁愿待在家里。”说起那段经历,周立菊不由地皱紧了眉头。
改变之门,就在去年那堂课上打开了。
周立菊在家人的鼓励下报了名,开始了唱歌学习。每周四早上,爱人将她送到公交站台,然后坐四五十分钟的公交车,再走一段路到教室。
“刚开始,我很怕出门,特别是坐公交车,每当听到‘请为老弱病残孕乘客让座’的提示音,我的心就会一阵紧缩。”周立菊说,“虽然装上了假肢,但总感觉车上的人在盯着自己看,手心都会冒汗!”
可当走进合唱团,周立菊的心情一下放松下来。在这里,老师的点滴鼓励和同学们的主动交流,让周立菊慢慢打开了心门,也渐渐喜欢上了唱歌。
在半年多时光里,通过和大家共同学习相处,那个开朗美丽的周立菊又回来了。现在,她脸上的笑容又多了起来,自信又回到了她的身上,生活又充满了阳光。
“有了歌声的陪伴,一切都不同了。我很庆幸自己走出来了!”
“他们给了我更多力量”
这群特殊的学生也是杜丽华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最心疼也最骄傲的学生。从1、2、3、4、5都不认识的音乐“小白”,到能够走上舞台唱歌表演,杜丽华见证了他们每一天的成长和蜕变。
音乐老师出身的杜丽华,退休后在葛洲坝老年大学任教,曾担任多个合唱团的团长,有着丰富的音乐教学经验。当收到宜昌市残联的邀约时,杜丽华心里犯起了嘀咕:“他们有的人眼睛看不见,有的人连正常交流都困难,怎么学唱歌啊?”
“这群热爱音乐的残疾人朋友,虽然身体有不同的残障,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吃苦好学的精神特别强!只要我们用心努力,一定会为他们搭建一个互助共识、丰富生活的新舞台,给他们提供一个融入社会、展示才华的新平台。”宜昌市残联副理事长彭玲莉的一番话,打消了杜丽华的顾虑。
“虽然身体残障,但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024年6月27日上午,宜昌首支残疾人合唱团正式开班,杜丽华开始了这段“不寻常”的教学。
6个多月时间,每周四一个半小时的课,杜丽华用特别的爱,与这群学生一起收获成长。去年11月10日,残疾人合唱团第一次走上舞台,用歌声唱响了生命最强音。
“这些学生真的很棒,他们克服自身的困难,有的从夷陵区、猇亭区那么远的地方赶过来,只为上这一个半小时的课。真的很让人感动!”杜丽华摘下眼镜,忍不住抹了抹眼角。
“他们也给了我更多力量!让我更有信心带着他们去歌唱!走上更大的舞台!”
“我们残疾人合唱团的成员就像是一个个残缺的音符,散布在不起眼的角落里,可当大家汇聚在音乐的海洋里时,就能迅速激发活力,形成共鸣,并穿透黑暗,共同唱响人生的美丽乐章!”彭玲莉说,“这也正是我们成立残疾人合唱团的初衷。”
三峡商报记者 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