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育,作为科学启蒙的起点,肩负着培养科学素养、点亮人生梦想的重要使命。如何激发小学生科学兴趣,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让科学探索回归生活场景。自然观察,打开微观与宏观的视界。从学生身边入手精心设计主题探究活动,将抽象的科学概念转化为具体的生活现象。如《植物的生长》单元改为“班级小菜园”项目,学生每天观察并记录植物的细微变化,能让科学知识从“名词解释”变为“动词实践”。问题导向,从“为什么”到“怎么办”,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入手进行结构化思维训练。当班级小菜园有菜苗突然枯萎时,引导学生化身“小侦探”,提出猜想,并运用对比实验设计方案,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形成“观察——假设——验证”的科学思维闭环,其价值远超知识本身。跨界融合,让科学探索充满诗意与温度。跨学科融合能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内在关联性,理解科学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科,而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式。
构建“家校社”联动的科学教育生态。制定家庭实验室计划,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家庭实验室”科学任务:用矿泉水瓶制作生态瓶,记录一个月内月相变化等科学探究任务。社区资源活化,社区资源的整合利用能极大拓展教育空间,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东阳光冬虫夏草种植基地了解生物科技,邀请农业专家指导班级小菜园建设等社会化学习活动,有效打破学校教育的围墙,让学生发现更多科学奥秘。
创新学生评价机制,采用“科学研究档案袋”,包含实验记录、观察日记、项目成果等过程性材料,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让成长看得见。
(宜都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 李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