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霞映照,将最后一抹温柔送给了那两个鲜红的大字“宜昌”。
我立于台阶之畔,凝视着那两个大字,耳畔隐约回响起久违的火车轰鸣。
那个地方是老火车站,当时我家就在它附近,它那时的名字叫“宜昌站”。
记忆回溯,那日清晨,人潮涌动。两三岁的我初见铁轨上卧着的绿色长龙,静谧无声。车站,一抹蓝调,两侧高楼如翼似舟,舱内“宜昌”二字鲜艳夺目。随着一声悠长汽笛,长龙奔腾而去,留下震撼与好奇。
“火车去哪了?”我稚嫩地询问。
“开到坐火车人们的家乡去了。”爷爷轻答。
“为什么他们要往窗外看呢?”我又问。
“为了看这片土地上的风景啊!”爷爷回答道。
走进车站,喧嚣与色彩交织,蛇皮袋、行李箱,土特产香气四溢。火车启动,窗外景致如画卷展开,爷爷语重心长地告诉我“这就是你的家乡——宜昌。”那一刻,心中种下爱家乡的种子。
如今,这座车站,已是我心中爱乡的灯塔,激发了我对三峡大坝的自豪,引领我投身家乡建设的志愿活动。甚至让人更远地想到,我们的宜昌人正以它为舟,扬帆家乡建设的征途。
耳畔,轰鸣再响,是过往的回响,也是未来的召唤。
(宜昌市东山中学803班邱颂翔 指导老师潘灯)
指导老师点评:本文选材精准,紧扣宜昌老火车站这一标志性建筑,由眼前景象引出回忆,再深情表达对家乡的爱与建设意愿。由景入情,层层递进,是一篇选材实在、立意高远的优秀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