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召开的全国两会中,DeepSeek、具身智能机器人、低空无人机等热词频现会场,AI正渗透到千行百业。当AI浪潮来袭,人工智能设备会不会抢走我们农民的“饭碗”?
播种时,AI依据土壤状况和作物特性,精确计算出最佳播种深度与间距;灌溉时,能根据土壤墒情和作物需水规律,自动控制灌溉时间与水量,避免水资源浪费;植物生长过程中,AI图像识别技术还能结合无人机,对农田进行巡视,迅速分析病虫害,给出针对性的防治方案……
似乎,AI这位“新同事”比我们农民更懂农事,更会种田。
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会带来一次生产工具的飞跃,生产工具的变革必然会对原有的岗位进行“洗牌”。根据预测,未来5年内,全球职场将有新创造的工作岗位1.7亿个,被替代的工作岗位9200万个。但正如“90后”全国人大代表、返乡新农人沈燕芬所说,“要驯服烈马,就需要高超的骑手”。越是强大的工具,就越需要强大的驾驭能力,
当智能设备成为“新同事”,我们要做驾驭科技的新农人。
但与AI“共事”并不是一路平坦,技术门槛就是一道难迈的坎。许多农民文化水平有限,面对复杂的AI设备与软件,操作起来困难重重。
解决这一问题,除了相关部门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开发更简易、更符合农民使用习惯的AI应用界面外,我们农民自己也要主动学习AI知识与技能,克服对新技术的恐惧和陌生感,玩转“新农具”,尽快成长为地道“新农人”。我们还可以联合起来成立合作社,共同购置AI设备、共享技术资源,积极与农业科技企业合作,获取专业技术支持和服务。
当然,要创造出1+1>2的效果,人才是关键。除了正在广袤大地辛勤劳作的人们,我们的新农村还期待更多有知识、有技能的新农人加入,突破传统思维定式,争当科技的使用者、创新的推动者。
唯有脚踏泥土,心怀远方,农业现代化的梦想才会在田野恣意生长。
(叶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