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何祥,42岁,中共党员,2007年毕业于长江大学生物工程系,现任秭归县屈姑食品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
这个自称“柑橘解剖师”的“80后”,用13年将一颗普通脐橙拆解出近20种深加工产品,带领团队创造“柑橘酱制备方法”“脐橙粽加工工艺”等8项发明专利、98项实用新型专利,将一颗脐橙吃干榨尽,填补全国柑橘精加工附产物综合利用空白,助力公司精深加工产能上升80%,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突破5亿元。何祥主导的“柑橘皮渣加工茶和酱综合利用模式”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典型模式,两项成果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成果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他个人获评“荆楚工匠”等荣誉称号。
凌晨3点,秭归县屈姑食品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实验室,灯光依旧通明。何祥弯着腰,一手握着试管,一手快速记录数据。他的白大褂上沾着橙黄色的果渍,空气中弥漫着柑橘的清香。突然,他直起身,揉了揉因长时间站立而肿胀的小腿,对助手说:“第4870次试验,终于达标了!”
这一幕,发生在2018年一个寒冷的冬夜。
彼时,一场霜冻让秭归20%的脐橙沦为“残次果”,何祥带领团队在实验室鏖战7个月,完成5000多次组合试验,最终从15吨面临废弃的脐橙中提炼出4款新产品,挽救了果农的“生计线”。
这是何祥的日常——一位将脐橙“吃干榨净”的工匠,一位用科技赋予柑橘千般滋味的“技术狂人”。
“站着搞科研,跪着也要干完!”
何祥的办公桌上,摆着一瓶脐橙酒、一罐橙皮蜜饯、一盒脐橙粽和一袋冷冻橙皮丝。这些看似普通的产品,背后藏着秭归柑橘产业的“逆袭密码”。
2012年,初到秭归的何祥目睹了果农的困境:丰收的脐橙因品相不佳被低价抛售,甚至烂在地里。他立誓用科技破解困局,却在实验室遭遇第一道难关——3000个柑橘样本、1万多项指标检测,传统方法监测每个样本需耗时15天。
“时间不等人!”何祥带着团队开启“三班倒”模式。他每天站立超过10小时,双腿静脉曲张到必须穿医用压力袜才能坚持。一年后,他们硬是将检测周期压缩至3天/样本,建立了脐橙加工基础数据库。同事调侃他是“铁人”,他却说:“站着搞科研,跪着也要干完!”
2016年,公司接到紧急任务:开发一款具有秭归特色的脐橙粽,抢占端午市场。传统工艺中,柑橘果肉遇热会释放苦味,何祥立下“军令状”——3个月攻克难题。
那90天里,实验室堆满糯米和橙肉。何祥每天试吃20种配方粽,两个月吞下近200斤糯米,血糖一度飙升到濒危值。最终,他独创“脐橙粽加工”工艺,将柑橘香味牢牢锁住。如今,这款年销300万枚的脐橙粽,已成为屈姑食品的“金字招牌”。
霜冻夜里的“橙皮救星”
2018年的霜冻灾害,秭归20%以上的脐橙遭受重创,大量脐橙干水,面临报废命运,也让何祥迎来职业生涯最严峻的考验。
面对堆积如山的干水橙子,他带着团队在实验室连续奋战210天,完成5000多次试验(日均试验23次)。为验证脱苦技术,他亲自品尝近千种橙皮制品,舌头被苦到麻木。
“苦味数据达标那天,我们抱着橙皮哭得像个孩子。”技术员小王回忆道。这场“战役”消耗了15吨橙皮,相当于处理 300亩受灾果园的废弃果皮,诞生的4款橙皮产品,不仅让残次果利用率跃升至95%,更推动秭归从“鲜果依赖”转向“全链加工”的新模式。
走进屈姑与华中农业大学共建的柑橘精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一面挂满专利证书的墙格外醒目:8项发明专利、98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企业标准,1项地方标准,还有1项参与建立的国家标准……这些是何祥13年科研生涯的缩影。
从最初提取果胶的“实验室小白”,到如今执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技术掌门”,何祥始终痴迷于挖掘柑橘的无限可能:果肉变身饮料、果粒、蜜饯,果皮化作茶饮、饼干、冷冻丝,果渣炼成纤维饼干、健康馅料,甚至果核都被他琢磨出药用价值。
“别人眼里的‘垃圾’,在我这儿都是宝藏。”何祥抚摸着最新研发的“柑橘益生菌固体饮料”样品,眼神炽热。
“传帮带”中的匠人情怀
在屈姑食品,何祥不仅是技术领军人,更是青年科研人员的“导师”。他创建的8个创新小组,累计培养技术骨干26人。每周三的“橙子课堂”也是雷打不动,从检测技术到产品设计,他手把手传授经验。
“何主任常说,搞科研不能闭门造车,要‘脚踩泥土,手摘星辰’。”“90后”技术员小李说。2023年,团队研发的“健康型柑橘馅料”项目高分通过省级验收时,何祥把功劳全推给年轻人:“是他们敢想敢干,我不过搭了把梯子。”
从“实验室苦行僧”到“产业破局者”,何祥用科技让一颗普通柑橘裂变成百种商品,更用匠心守护着一方产业的未来。正如他办公室悬挂的那幅字——“橙心橙意”,这或许是对这位荆楚工匠最贴切的注解:以橙为心,以匠为魂,在千滋百味中书写中国制造的创新传奇。
三峡商报记者 胡兴军
(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