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有多名学生被电信诈骗。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截至目前,仅西陵警方就接到6起未成年人被电信诈骗的案件,涉案金额从几千元到数万元不等。针对未成年人的电信诈骗,到底有哪些手段?不法分子是如何对未成年人实施诈骗的?我们又该如何防止孩子们被诈骗呢?连日来,记者进行了采访。
直击:“中奖通知”等骗局盯上孩子
日前,13岁的女学生小丽(化名)在西陵区某小区家中使用QQ时,被一名网友拉进了一个QQ群。一名群成员发消息称自己被诈骗了,群内所有成员都有嫌疑。为了尽快洗脱嫌疑,小丽主动添加了群成员“王警官”的QQ好友,并与其进行了视频通话。当小丽看到对方穿着类似于警服的蓝色衬衣时,便对“王警官”的身份信以为真。随后,这位“王警官”不仅从小丽口中得知了她母亲的手机号码和银行卡号,还告诉小丽,他已经以其母亲的名义申请了“洗清嫌疑”的服务订单。极度慌乱的小丽按照对方的要求,将母亲手机上的“订单”验证码全部发给了对方。最终,小丽母亲的账户被转走5万余元。
除了冒充公检法人员实施诈骗,诈骗分子还利用中奖骗局诱导未成年人透露父母的手机和银行账户。前不久,家住西陵区的14岁男学生小亮(化名)拿着母亲的手机刷QQ短视频时,一位陌生网友主动添加他为QQ好友,并称小亮的游戏账号被抽中为幸运账号,可以免费获得3000元的点券。欣喜之余,小亮按照要求将母亲的手机号码提供给了对方。可明明是自己的游戏账号中奖,为何还要提供母亲的手机号?心生疑问的小亮提出暂时不要点券,竟遭到了对方的威胁。对方称点券已经充到他的账号,如果不继续操作,就要让其父母赔偿。最终,对方利用小亮母亲的手机号登录某支付APP,并转走了其母亲银行账户中12000多元。
追问:我们的孩子为何成为“猎物”?
随着未成年人被电信诈骗的增多,也折射了未成年人“触网”带来的风险。记者随机采访了20名小学生,其中一半的学生表示平时会使用家长的手机。与小学生相比,初中生使用手机则更加自由。记者随机采访了20名初中生,其中大部分学生表示不仅有自己的手机,还可以进行支付和消费。
宜昌市公安局西陵分局西陵派出所民警覃戈麦分析,近年来,未成年人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逐渐增多,年龄在11至15岁之间的未成年人通常会进行登录、转账、消费等操作,但是他们分辨真假的能力并不成熟,往往会成为诈骗分子重点捕捉的目标人群。
三峡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教师尹程介绍,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尚在发育,加之法律知识不完备,判断力和冲动控制能力相对较弱,这可能让他们更容易轻信诈骗信息,当他们看到“即时优惠”“中奖通知”等刺激性信息时容易产生即时决策。另外,青少年是具有权威服从倾向的,尤其是面对伪装成公检法工作人员、教师身份的诈骗者,往往会表现出更多的顺从。
破局:筑牢家庭、学校、社会三张防护网
为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被电信诈骗,我市公安、学校和社区也在加强防电诈宣传教育。2月底,宜昌市第十六中学举办了反诈教育课,西陵派出所民警来到学校,给学生传授防电诈知识。除了生动有趣的动画宣传,民警还现场剖析了近期辖区未成年人被诈骗的典型案例。该校学工处主任邹文婷介绍,学校将常态化开展防电诈宣传教育,让反诈知识入脑入心。
校外,一些社区也在积极开展敲门行动,向有学生的家庭发宣传单、讲案例,筑牢家庭反诈安全线。西陵区学院街道尚书巷社区党委副书记陈婷婷介绍,线上他们会向居民群以及重点家庭推送防电诈案例,线下则采用张贴宣传画等方式,对防电诈进行精准宣传。
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被电信诈骗,除了宣传反诈知识,科学引导和监督未成年人正确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也至关重要。宜昌市公安局西陵分局东山派出所民警张珉旌表示,家长首先要加强网络和设备管理,比如对相关应用程序启用“未成年人模式”,过滤不良信息,限制应用下载。同时,注意关闭手机小额免密支付功能,不向孩子透露父母的支付密码。另外,在孩子使用手机时,家长也要做好陪伴,避免孩子长时间独自使用手机,并注意观察孩子的动态,防止落入诈骗分子的圈套。
现在的未成年人出生在信息化的时代,也形象地被称为“数字原住民”。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被电信诈骗,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既筑牢技术防线,更补齐心智教育的短板,让未成年人在享受数字便利的同时,远离“隐秘的陷阱”。
三峡商报记者 徐明明 任佳 通讯员 张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