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讯(记者揭兴伟、通讯员冉新星)在2023年12月26日召开的宜昌市牛羊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非免疫无疫区建设启动会上,宜昌市政府与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省农业农村厅共同签订了牛羊布病非免疫无疫区建设框架合作协议,标志着宜昌正式启动牛羊布病非免疫无疫区建设,建成后将是全省首个牛羊布病非免疫无疫区。
动物疫病是影响畜禽生产安全和经济效益的关键要素。2019年以来,我市累计报告人感染布病18例,经流行病学调查,都与本地牛羊养殖无关,但大多数都有明确的牛羊及其产品接触史。建设无疫区,就是要从源头上夯实畜产品安全生产基础,健全全链条监管机制,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创造更好的无疫养殖环境,提供更高品质的牛羊肉产品。
宜昌林草资源丰富,适合牛羊养殖,拥有宜昌白山羊、夷陵牛等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品种。2022年,全市肉羊出栏141.3万只,位居湖北第一,牛羊产业链综合产值达43亿元。近年来,我市持之以恒开展动物疫病净化工作,共建成1个国家级羊布病净化区、9个省级羊布病净化区、3个国家级布病净化场、4个省级布病净化场,居全省首位。
经省政府批准,市政府决定提档升级建设牛羊布病非免疫无疫区,并印发了《宜昌市牛羊布鲁氏菌病非免疫无疫区建设方案》。根据方案,2023年牛羊布病非免疫无疫区启动建设,全面开展检测;2024年至2026年,开展风险监测,保持本土无布病疫情发生;2027年通过省级评估,申请国家评估。力争通过5年努力,宜昌全域建成牛羊布病非免疫无疫区。
市畜牧兽医中心负责人表示,建设牛羊布病非免疫无疫区,将进一步擦亮本地特色牛羊产品的金字招牌,打造低疫病风险、高养殖效益的优质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大型企业来宜投资兴业,形成规模养殖、屠宰加工、新型营销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和集群效应,助推全市牛羊产业做大做强。
据悉,我市牛羊布病非免疫无疫区建设具体分为体系建设、畜间控制、监督管理、宣传干预四大目标。健全防疫队伍、法规制度、监测预警、监管执法、应急管理体系,完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提升动物疫病综合防控能力。全市所有牛羊群体得到有效监测,畜间布病总体流行率稳步降低,个体阳性率控制在0.1%以下,群体阳性率控制在0.2%以下。落实动物检疫申报、落地报告隔离等制度,产地检疫受理率达100%。推进牛羊集中屠宰,检疫率达100%,实现牛羊及其产品调运全链条信息化闭环管理、全程可追溯。重点职业人群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基层动物防疫检疫人员布病防治知识普及率达100%,人间布病得到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