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世界级宜昌,旅游业要先行。
宜昌“手握”世界级的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和文化禀赋,文旅“家底”丰厚。2023年8月,宜昌向省委、省政府承诺: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加快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如何打好三峡牌、文化牌、生态牌,助力宜昌文化旅游“出彩”更“出圈”?
在7月2日召开的市政协七届十四次常委会会议上,市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围绕如何更好地推进旅游业全面提质转型,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出良策、献诤言,路径逐渐清晰,共识逐步凝聚。
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市政协七届十四次常委会会议关于“推进旅游业全面提质转型,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若干建议》,为市委、市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着眼世界级标准,提升业态品位
翻开灵秀湖北的长幅浩卷,宜昌是不容忽视的动人篇章,山清水秀、文脉绵延,还有举世无双的大国重器。秉持这独有的气质,宜昌正抢抓文旅爆发式复苏的机遇,奋力书写新的时代答卷。
今年以来,市政协调研专班以“推进旅游业全面提质转型 加快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这一主题,深入核心景区、重点项目调研,分层分类分议题与部门、市场主体、投资平台及行业协会座谈交流,多方听取意见,反复协商讨论,形成了相关工作建议。
“2023年接待国内游客突破1.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突破1100亿元,较2019年分别增长25.22%、14.01%。今年1-5月,接待国内游客4299.15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10.53%;实现旅游收入429.35亿元,较2019年增长8.28%……宜昌入围首批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全国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屈原昭君故里’非遗之旅入选全国12条非遗主题旅游线路等。”会上,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鲜于开明介绍,我市在全省游客满意度测评中,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市州第一。
“虽取得一些成绩,但还存在景区提档升级缓慢、文旅体深度融合不够、核心引爆项目欠缺、城市旅游产品严重不足、城市旅游配套设施不优、借势借力创意营销不够等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鲜于开明坦言,我市旅游发展与发达地区以及干部群众的期盼还有较大差距。
如何摆脱困境?濮建新委员认为,作为旅游城市,宜昌应拥有自己的城市“画像”,比如,利用“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独特风貌,建设世界峡谷旅游目的地,打造峡谷观光、峡谷运动、峡谷休闲等,推动“引流”旅游产品更新。
“当下最热的词就是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技术和可持续性,旅游产业非常需要这些因素的加持。”彭杨委员认为,面对“千人千面”的旅游需求,要积极拓展布局新项目、新业态,引进更多年轻态、时尚味、高端化的文旅项目,推动有效投资实现大跨越。
对标世界级要求,完善服务品质
“诗和远方”绘就一幅崭新画卷,同时也生动呈现出人们旅游需求的变化——从简单的“抵达”走向“体验”的纵深。
坐拥世界级山水人文资源的宜昌,如何以世界级要求提升服务水平,做到让游客乘兴而来、尽兴而归?
对比我市与周边省市文旅产业存在的差距,长期从事旅游公共管理研究的阚如良委员说,旅游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归到服务美好生活上来,健全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完善市场主体培育和商业环境尤为重要。
文旅赋能城市更新,这套“玩法”如今已不鲜见。岳新梅委员建议,将城市更新与文旅发展有机结合,可以为老城区的更新带来新内容、新动力和新活力,让城市文脉传承、历史演化、生活气息和人生记忆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吸引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
我市旅游景点虽灿若星河,却单打多、联动少,无论是生态廊道建设还是文旅融合发展,都缺乏高层次统筹和国内国际一流规划,没有“连段成带”形成合力。对此,王旭新委员有话要说。
“景区之间衔接不畅,各讲各的故事,各争各的利益。”王旭新委员深有感触。他说,要握紧拳头、形成合力,按照“景景通”“景城通”的要求加快推进旅游交通体系建设。
擦亮世界级眼光,塑造旅游品牌
过去一年,从“City walk”到“特种兵”式旅游,从“进淄赶烤”到“南方小土豆”,各地发力城市营销,不断争夺“流量”。委员们围绕营造消费热点场景、创新营销推广方式等话题接续发声,为宜昌旅游端好“流量碗”出谋划策。
特邀人员周鹏程认为,要用“来了就不想离开”的思维去营销宜昌;张琴委员呼吁,要学习江西萍乡武功山精准营销,吸引大学生“特种兵”旅游,加强对户外活动的策划、包装、推介;郭胜委员建议,来宜旅游的外国游客逐年减少,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另一方面要推出外国游客来宜旅游的便利措施,让老“外”来了不见“外”。
长江三峡风景名胜区总规未批如何解决项目建设问题?宜昌如何争取国家对文旅行业设备实施的更新政策?如何通过争资争项助推宜昌文旅产业发展?如何突破城市旅游空心化短板?
委员们提出问题,市发改委、市住建局、市林业和园林局、三峡风景区管委会、湖北三峡文旅集团等职能部门和企业负责人回应关切,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实事求是。问出了关切和深度,答出了责任和承诺。
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聚发展之力,委员们热情踊跃的发言,得到了与会领导的高度肯定。
“此次专题协商会‘选题’谋得很准、‘破题’研得很深、‘解题’议得很实,充分体现了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使命担当和委员们高水平的参政议政能力。”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泽江表示,对委员们提出的意见建议,相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认真研究、充分吸纳,逐条梳理、形成清单,及时转化为具体工作举措,体现到发展成效上。
市政协主席王均成指出,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是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的三大功能定位和五个重点任务之一。全市政协组织和广大委员要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努力为宜昌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汇聚合力、集聚众智、凝聚共识,齐心协力推动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尽快成势见效。
发言摘登
整合“两坝一峡”资源 打造世界级旅游度假区
柏松 陈凌 万黎昌 胡时华 欧阳月 刘斌 张晓华 马开梅 向光华
强化顶层设计,夯实组织保障。坚持高位推动,协同推进开发建设和创建工作。完善规划编制,推动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区范围、职能职责及运行机制。
优化资源整合,创新运营机制。加快整合单体资源,提高景区核心竞争力。推动整合市场主体,将核心资源及区域内配套设施深度捆绑。优化整合产品线路,推动形成“一站式服务、一体化运营,水陆循环、一区通票”的旅游新格局。
完善产品供给,丰富度假业态。提升观光景区游览品质,打造峡区旅游产品,丰富休闲度假业态,提升接待服务能力。
优化交通设施,促进互联互通。优化区域交通环境,提升交通便利性。开通旅游交通专线,加密重点城市航班。
创新宣传营销,提升城市热度。做强区域品牌,打造世界知名峡区旅游品牌。拓展营销渠道,实施“两坝一峡”整体营销。创新营销机制,做实“两坝一峡”旅游发展联盟。
加大政策支持,完善要素保障。依法保障用地用林用水需求,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金融信贷、贷款贴息支持力度,打造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
持续创新赋能文旅产业 全面提质文旅深度融合
龙会忠 杨成珍 方康 刘蜀娟 邓田 王玲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革新机制,建议学习桂林模式,为高质高效推进文旅融合提供强力保障。更新理念,在产品设计、节庆推广等活动中听取社会各界,特别是普通游客意见建议,力争让每一名来宜游客的声音被倾听、感受被重视。创新技术,运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打造一个“网上宜昌”,开辟网上付费浏览的旅游新业态,进一步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
彰显宜昌旅游特质。打造沉浸式景区。开发清江、黄柏河等临水项目,迭代升级长江夜游,建设具有国际引领力的主题游乐园。开发独创性产品。打造各类工业旅游项目,开发一批文旅演艺作品,做优做强百里荒、榛子乡康养业态,持续升级“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业态。讲好宜昌故事,创作一批科幻、修仙题材的影视剧、手游作品,增强外界对宜昌的认同和向往。
挖掘多维主体作用。强化政府支撑作用。推行“一券通”门票售卖模式,以“开放宜昌”优化游客体验。培养壮大市场主体,加强旅游城市间的业务协作。激活社会名人效应,放大各类网络名人带客引流效应。
做实做强城区旅游 推动宜昌旅游走“新”出“圈”
陈茂义 刘璇 夏清锋 胡小兵 覃啸洪 鄢晓红
持续擦亮城区旅游金字招牌。打造“夜游长江”品牌,把“两坝一峡”打造成为世界级旅游景区、世界级旅游度假区,擦亮“中国诗歌之城”名片。
全面提升城区旅游承载能力。建设集游客集散和旅游促销于一体的现代化游客服务中心,增开国际航线和通达国内的国际口岸城市航班,招引建设一批高端商务酒店、高端度假酒店、精品主题酒店,同时加快对现有酒店更新改造、提档升级步伐。
逐步丰富城区旅游品质内涵。加快建成一批人气兴旺、火爆出圈的网红打卡旅游休闲街区、历史文化街区、夜间消费聚集区。大力发展数字旅游,创新策划云上旅游节等。
不断强化城区旅游市场支撑。吸引国内外品牌文旅企业落户宜昌,建立品牌联盟。鼓励我市旅游企业“走出去”,开拓境外客源市场。加大文旅项目招商落地和建设力度。
努力营造城区旅游软硬环境。各政府职能部门要通力合作,鼓励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城市公共服务,让“吃住行游购娱”各个要素都能成为来宜昌旅游的理由。
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 助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
刘祖华 陈娟 周杨杰 濮建新 侯燚 方夏 阙自强 陈刚
转型升级,招商引资,让市场主体强起来。实施“领军型、骨干型、新锐型”旅游企业梯度培训计划,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成长型企业。重视文旅产业招商引资工作,策划包装发布一批优质文化旅游项目,面向全球招商引资。
多元发展,激发活力,让市场主体活起来。支持专精特新中小文旅企业重点开发可体验型的小演出、小展览,支持中小文旅企业成为大型文旅项目的代理机构。引导旅游企业创新商业模式、丰富旅游产品。
融合业态,协同发展,让市场主体大起来。大力推动企业开展“文化+旅游”“文旅+工业”“文旅+互联网”“文旅+科技”跨界融合。发展“在线新文旅”,从事文旅产品线上营销。
完善设施,优化环境,让市场主体美起来。提升出行服务便捷度,提升景区通达性,完善换乘服务设施。支持市场主体“走出去、引进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支持旅游综合用地开发,支持利用闲置公有物业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孵化基地,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简化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率。
做强文旅人才支撑 让“来电”宜昌更具魅力
李桂菊 薛玲 陈玉 熊明霞
思想破冰,理念重构优环境。加大主管部门关键管理岗位人才的选拔、引进、交流的力度;支持市级旅游龙头企业通过板块整合、人才引进、人员交流等;引导三峡大学服务我市文旅产业转型发展需要,设置新的交叉专业;对三峡职院、旅游职院等市属院校,创新编制和职称管理机制,为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创造良好师资环境。
政策激励,引育并重强支撑。注重招引具有全域化、精品化、智慧化、国际化文旅发展视野的策划运营人才。启动“宜智回宜”人才招引,对来宜进行文旅创业的青年才俊优先解决配偶就业、子女就学问题。鼓励文旅创新人才出圈,对优秀作品给予一定形式的表彰激励。
加快培养,补齐短板彰特色。加快高层次、复合型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的培养。举办网络达人和志愿者队伍培训班,提高干部职工自媒体运用能力。加强民间文化人才的能力提升。畅通自由职业等民间文化工作者的职称晋升通道。
传承创新,文旅融合增活力。帮助非遗传承人创新发展,组织活动吸引现代文创人才,加大文旅综合体运营人才的招引。
拓展世界眼光 坚持国际标准
刘紫荣 敬睿 许雯 毛成东 王乐
健全宣推机制提升凝聚力。建立政府主导、多元协同的旅游宣推策划机制,定期召开旅游营销及宣推工作联席会。强化旅游营销及宣推激励机制,鼓励市民和游客积极参与城市形象传播。建立常态化城市旅游宣传联动机制,整合并统筹全市文旅宣传资源和宣传力量。
打造城市IP,增强吸引力。塑造与世界级旅游资源相匹配的城市IP,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保持城市IP宣传的连贯性和一致性。策划推出城市IP文旅宣传“拳头产品”,让宜昌城市IP文旅形象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创新宣推模式提高传播力。聚焦重点,打造文旅精品短视频,不断形成宜昌文旅网络热点和宣传声势。强化联动,放大宣传影响力,形成多维度、多点位、多层次的宣传格局。重点突破,构建网红矩阵,引导网红达人坚持正确方向,在城市旅游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加强国际传播提升影响力。建立国际传播通道,持续推介优质宜昌旅游资源和城市旅游IP形象。培养国际传播优秀人才,把宜昌更好地推向世界。积极缔结国际旅游友好城市,提升宜昌旅游的国际影响力。
文/三峡日报记者 刘晶晶 宋潇潇
图/三峡日报记者 黄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