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记者 方龄皖 胡兴军
初冬时节,西陵峡畔,漫山遍野,脐橙飘香。
香溪河畔的万古寺村,粉墙青瓦的村舍掩映在黄澄澄的橘园之中。果农们忙碌地采摘着早熟脐橙九月红,一筐筐的橙子被小心翼翼地装进卡车,准备发往远方的市场。丰收的喜悦在果农脸上流淌,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向往。
这里是诞生了伟大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秭归。2300多年前,屈原为故乡秭归写下名篇《橘颂》。“后皇嘉树”“独立不迁”,千百年来,秭归的这方山水始终生长在橘的芬芳和屈原精神的润泽之中。
从有籽到无籽,从一季到四季,从单色到多色,从肩挑背扛到单轨小火车和无人机运输,从走南闯北跑江湖到电子商务走物流,从单一卖果到建深加工产业……
今天,秭归柑橘种植面积40万亩,产量近百万吨,全产业链综合产值接近200亿元,26万人搭乘“橙色列车”增收致富。青山绿水、漫山橙色,成为推动秭归乡村振兴的亮丽色彩。
“后皇嘉树”“独立不迁”的橘,有了更优的品性,更大的价值,更高的科技含量,更深的人文内涵。橘既是熔铸于屈乡人血脉之中的精神气质,也是托起老百姓生存的“饭碗”。
这是进入新时代,屈乡人续写的新橘颂。
按照屈氏的谱系,屈家明系屈原的第69代后裔。他也是归州镇万古寺村党总支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还是县镇两级的人大代表。
万古寺村在长江与香溪河交汇的地方,翻过一座山就是屈原出生地乐平里。据称,这个颇具历史厚重感的地名就是因为与屈原的渊源。
相关文史资料指明,这里的村民大部分都是屈原的后裔,全村2200余人,有1300多人为屈姓。屈家明介绍,此前,秭归还开展过全国范围的屈原后裔寻访活动。这里被宗亲认定为“中华屈氏第一村”。
从万古寺村远眺,秭归长江大桥如长虹卧波,飞跨兵书宝剑峡。每年有8000多吨脐橙从万古寺村出山,也让该村成为秭归的脐橙销售亿元村之一。
与过去单一的冬季上市不同,如今,在任何一个季节来到秭归,都能看到挂在枝头成熟的鲜橙,以及橘园里橙农忙碌的身影。
正如橘的“深固难徙”,万古寺世代种橘。近年来,通过品种改良、果园微灌、轨道运输、生态种植等先进技术,建成了3800亩的万古寺村脐橙种植基地,优质果品率达90%以上。
万古寺村是三峡库区移民村,土地被三峡蓄水淹没,人均只剩8分地。然而,就在这人均8分地上,万古寺村民的人均年收入从蓄水时的2000多元增加到1.6万多元,翻了8倍。
屈家明挖空心思,将屈原文化有机融入产业发展与村级治理中。在村里成立了秭归县嘉树柑橘专业合作社,并注册“屈家橙”商标,让万古寺村的脐橙产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了品牌价值。
作为“中华屈氏第一村”,屈原始终是万古寺村最亮眼的“IP”,吸引着海内外屈氏后裔来此寻根问祖,乡村文旅产业持续勃兴。
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万古寺村都会举行盛大的龙舟文化节,抬龙头、点龙睛,龙舟下水争彩头,传统龙狮队在河畔巡游;别开生面的“开笔礼”开笔启智、礼拜屈原、赓续文脉,以满满的仪式感启迪孩童崇礼尚文、奋发图强、以报家国。
在屈家明的发动下,村民们积极提供脐橙采摘、餐饮住宿等旅游配套服务,村里先后开设了10多家民宿和农家乐,年接待外来游客达到5000人以上。
在“屈记山庄”农家乐,老板屈定阳忙前忙后,招呼客人喝茶吃饭。“经营两年多了,屈原文化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农家乐生意越来越好。”
“对屈原文化及相关民俗活动的传承与弘扬,不仅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充实,精神风貌得到了提升,更令乡村焕发新的气象,乡村旅游吸引力更强。”屈家明介绍,全村上到耄耋老人下到三岁稚子大都会背诵屈原的《橘颂》,这是他们对老祖宗的缅怀与感恩,也是对富美生活的打心底里吟唱的一曲新橘颂。
万古寺村所在的归州镇中心广场上立有一尊铜像,是被当地百姓尊称为“橘翁”的章文才。
章文才是华中农业大学的著名教授,在70余年的教学生涯中,他为我国园艺学界培养了2000余名本科生和几十名研究生。由他开始,华中农业大学与秭归果农结下了60余年4代人的情缘。
2300多年前,屈原怀着对家乡的炽烈情感,写就了传颂千古的《橘颂》。今天,现代屈乡人续篇的新橘颂,就是由章文才教授秭归起笔的。
初冬时节,西陵峡深处的归州镇彭家坡村,漫山遍野硕果累累,即将迎来新一茬的丰收。村口处,伫立着的巨大标牌上镶嵌着7个大字:“中国脐橙第一村”。
屈原《橘颂》标注了秭归柑橘种植有2000多年,但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秭归柑橘产量小、品种少、口味差,并不能让村民吃上饱饭。
1962年11月8日,章文才第一次走进秭归,为村民描绘了第一张柑橘“三化”蓝图——良种区域化、品质标准化、果实商品化。此后,章文才每年都来秭归,向农民传授种植技术、培育新品种,持续推动柑橘产业走上品种优化和结构调整之路。
1977年1月,秭归出现罕见的冰冻灾害,柑橘遭受毁灭性创伤。抓住这个节点,章文才为秭归一次性引进了12个美国优良品种,指导建设两万亩脐橙出口基地。彭家坡村幸运地成为4个试点之一,这为该村后来成为“中国脐橙第一村”打下了基础。
事实上,目前秭归“当家”脐橙品种朋娜脐橙、纽荷尔脐橙都是章文才引进、试种成功后大面积推广的。在秭归农业部门的相关表述中,“橘翁”帮助秭归实现了柑橘产业的第一次跨越。
更重要的是,章文才和后来华农科学家给当地带出了一支懂理论、重实践、有传承的柑橘种植“土专家”队伍。
“锯压枝梢头,剪刀做引口,四两拨千斤,枝跟锯子走。”这是彭家坡村“土专家”王立成独创的一套修剪方法,既省力又不伤树。
“村里有大约300人的修剪队,忙完自家活,就去湖南、广西、四川等多个柑橘产区进行技术指导。”王立成说,服务队骨干成员每天工资1000元,技术稍差一点也有大几百元。
如今,“春有伦晚红肉,夏有夏橙,秋有九月红,冬有纽荷尔”,就是得益于像章文才这样的科学家引领,以及当地一批常年与泥土和橘树打交道的“土专家”坚守。
从1962至今的60余年间,章文才和华农的4代科学家把秭归当作柑橘研究的试验田,与当地“土专家”不断创新栽培、贮存、运输技术,储备了柑橘种质资源126个,攥牢了柑橘种业的“中国芯片”。
同时,也为秭归催生了12个柑橘“亿元村”,让秭归真正戴上了“中国脐橙之乡”的桂冠。
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屈代松在深圳打工。不过,每到橙子采收的季节,在外打工的秭归人耳畔都会响起网上的一个梗:“你妈喊你回家收橙子!”
秭归的柑橘产地多在峡江两岸,坡度普遍达四五十度,陡峭崎岖。公路通到村组,但将橙子从果园搬到公路上的“最后一公里”依然是十分头疼的难题。
“一主带一拖(妻子),一天一千多。吃饭看火锅,抽烟看盒盒。一天吃五顿,啤酒岔起喝。不等太阳落,就已丢家伙。”这几句当地流传的采摘招工民谣,道出了橙农的艰辛与无奈。
作为三峡蓄水后一个孤岛,万古寺村交通困扰尤其突出。回家帮忙的屈代松看着父母被背篓压弯的腰身,心里沉甸甸的。他尝试用摩托车来运橙子,最终以他的摔伤告终。
一次外出,一条观光索道触发了屈代松的灵感。2016年10月,屈代松决定回乡创业,第一件事就是帮村里引进果园轨道运输车。
事实上,屈代松关注的难题早已被华农教授攻克。
2006年的一天,接过章文才教授接力棒的华农教授邓秀新陪同西班牙和美国两个柑橘种植大国的代表团,考察秭归柑橘。山大坡陡,客人好奇地问,柑橘是怎么运下来的?邓院士尴尬地说,不好意思,都是橙农肩挑背扛。
“要打通果园到公路的‘最后一公里’。”回到华农后,邓秀新就给老师们讲,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2007年,来自华农的李善军教授团队开始技术攻关,决心做一条能爬坡的路、能运货的车。而且,必须制造成本低、安装简便,让果农用得起、愿意用。
2009年,该团队研制的单轨运输路线就获得了专利。该系统借用“爬楼梯”的概念,让轨道顺着地形、地势变化蜿蜒,让无人驾驶的机车一级一级上下坡。
就在屈代松准备引进轨道运输车时,李善军团队的产品已经经过大量实践检验进入量产阶段,柴油机、汽油机、电动机,机械的、遥控的,研发出十几种不同类型的轨道运输系统。
通过政府平台的公示信息,屈代松找到政府相关部门,并与厂家多次对接,开始了推广“小火车”的探索之路,并在自家果园率先安装。有了轨道运输车以后,父母再也不用背着百十斤重的背篓在山间爬上爬下。看着村里人脸上洋溢的笑容,屈代松心里幸福极了。
据悉,这种运输机可负重300公斤,还有最新摄像头加5G模块物联网的,能够实现在办公室“多彩联网,多机协同”。
据秭归县农业农村局统计,截至目前,秭归共安装了1900多条田间单轨运输车,轨道长度近400公里,受益果园10多万亩,脐橙坐“小火车”出园成为当地的一道风景线。
9月中旬,夏橙售罄,而九月红、纽荷尔还挂在枝头。利用这个难得的空档期,泄滩乡组织的一场农业无人机操作培训正式开班,来自该乡的30名柑橘种植者参加了培训。
讲台上,戴着大框眼镜的讲师格外引人注意。这位21岁的小伙子叫宋佑年,是秭归最年轻的无人机“飞手”,也是大疆无人机湖北地区最年轻的教员。
尽管秭归县鼓励农民在橙园装配单、双轨运输车,目前轨道总长度近400公里,覆盖10多万亩果园,但随着农用无人机的快速推广,橙子运输方式又有了新变化。
秭归县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韩庆忠介绍,果园铺设轨道既需要砍伐一些果树,还需要付出一定建设成本,对于种植面积较小的橙农来说并不划算。
属于宋佑年的高光时代来了。
宋佑年是秭归县沙镇溪镇乐丰村四组人,2019年考入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习。在校期间,他加入学校无人机社团,练就一身无人机操控本领。
2022年6月毕业后,宋佑年毅然回到家乡秭归,凭借精湛的技艺取得大疆农用无人机系统操作手合格证和教员证。近两年时间,宋佑年培训学员200多人,均取得农用无人机飞手证。
“现在搬运橙子,打个电话就能随时约到无人机,方便又快捷。”屈原镇链子岩村二组果农柳友寸介绍了夏橙收获时他请无人机的经历,一上午采了400斤橙子,无人机十几分钟就运到山下公路,只需要60元运输费。
早在2021年自主实习期间,宋佑年就回乡创办了秭归县沙镇溪慧飞植保专业合作社和秭归县佑年劳务服务部,除了吊装运输外,他还用无人机为果农提供施肥撒药,协助管理果园等社会化服务。
“我们的无人机有4块电池,可循环充电使用,每次飞行半径是300米左右,每台每天可以运15吨橙子。”宋佑年介绍,用无人机运输橙子速度快、价格低,平均每斤橙子运输成本只要0.15元。
今年夏橙销售结束后,秭归又出现一波农用无人机购置小高峰,无人机培训考证需求强烈。柳友寸计划也去参加无人机培训,准备自己购买无人机。
为了应对无人机安全事故,秭归县还在全省率先出台了《秭归县农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暂行办法》,具体细化了农业无人机管理要求、操作规范及法律责任,确保农业无人机管理有据可依、有章可办。
截至2023年,秭归已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411个,服务队员1.1万余人,其中持证“飞手”700余人,无人机作业年营业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带动年轻人返乡就业超过2000人。在实现柑橘未来有人种的同时,也为返乡青年农民找到创新创业的新路子。
每到脐橙收获季节,一列列“小火车”在绿色的丛林里穿梭,一架架无人机在峡江上空飞越天堑,构成了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图景。
郑云波长了一张明星脸,和他擦肩而过,总会有人嘀咕一句:“你看,这不是林志颖吗?”
这个1987年生于磨坪乡的年轻人,从小爱唱歌。大学从武汉音乐学院毕业后,凭着音乐天赋和酷似林志颖的俊朗外形,频繁亮相于各大卫视的选秀节目,到哪儿都有前呼后拥的粉丝合照、索求签名,俨然已成一个真正的明星。
然而,在即将踏上演艺事业的金光大道时,他却毅然放弃了明星的光环,回家乡承包了100亩种植基地,联合村里200多名村民成立了蜜柚种植专业合作社,走上了不同寻常的“音乐潮农”之路。
回乡承包果园后,郑云波利用自己的所长,录制音乐发微博、微信,上网宣传推销成熟的脐橙、蜜柚等水果。2015年,郑云波抓住电商下沉的风口,果断切入脐橙销售的电商赛道,成为秭归脐橙电商“拓荒牛”之一。
彼时,经过多年发展,秭归已实现“一年四季有鲜橙”,橙子品种、质量均已迭代,加上自身的“网红”效应,郑云波的销售额很快就突破1000万元。
彼时,秭归县及时启动“主播培养计划”,通过与第三方培训机构合作,面向返乡青年、创客等,打造电商人才培训体系。
1990年出生的龚雪,当时在家做微商卖化妆品。她受邀参加了一次县里举办的免费电商培训班。正是这次培训让她看到了新的人生方向:给别人带货不如改卖家门口的脐橙。
她白天忙着选果、包装、拍照片,晚上忙着制作视频、联系网上销路。凭借此前积累的团队与客户资源,龚雪的橙子很快收获了一批回头客。但她发现,运费太高,而且发货还得到镇上。
“能不能自己开个快递点省点运费?”龚雪在村里主干道找了个门面,办起郭家坝村电商服务站,快递成本降了一半。她也由此成为秭归第一个将快递点开到村里的创业者。
最近几年,乘着新经济的风口,秭归脐橙已成为湖北农产品“网红”第一果。目前,秭归电商企业达2600多家、网店达8100多家,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电商年销售总额超40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新崛起的“网红”“主播”在推广秭归脐橙的同时,也将秭归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以及乡村振兴的故事娓娓道来,提升了秭归脐橙的品牌价值和文化内涵,实现了农业与电商、旅游、文化的深度融合。目前,秭归脐橙的品牌价值已高达90.73亿元。
在一首歌唱橙子的作品里,郑云波唱道:“耳边轻轻是泉水在流淌,好吃的橙子深山里藏,心窝里暖的像塞满了阳光,果农的喜悦挂在脸上。”动人的歌词、悠扬的旋律,被称为是如今的《新橘颂》。
秭归脐橙产业发展大事记
•1959年开始引种脐橙。
•1964年被列为全国40个柑橘生产重点县。
•1969年再次引种“华盛顿脐橙”。
•1972年引种“罗伯逊脐橙”成功。至今,仍然在坚持不断引进脐橙等各类柑橘新品种。
•1978年建设外贸脐橙出口基地,成为全国四大外贸脐橙出口基地。
•1986年建设内贸脐橙基地。
•1990年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长江上中游水果开发项目(长江柑橘带)。
•1992年建设“1155工程”(100个柑橘专业村)。
•1995年成为我国首个“中国脐橙之乡”。
•2018年被评为“全国柑橘产业30强县”。
•2023年9月,农业农村部认定“湖北秭归柑橘栽培系统”为“第七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湖北第三个,宜昌市首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