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长江之畔的宜昌,一座因三峡工程而闻名的城市,正以另一种方式书写着新时代的篇章——这里不仅是退役军人的家乡,更成为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热土。
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近年来,宜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以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为突破口,交出了一份科技赋能、民生优先的亮眼答卷。从AI智能招聘系统精准匹配就业岗位,到“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技能培训,到推动军创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强化示范引领,这座滨江城市正以创新实践破解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民生实事,书写新时代“军民同心”的温暖篇章。
转型之困
从军旅疆场到职业主场
“脱下军装后,我一度觉得自己像断了线的风筝。”退役军人小张(化名)坦言。2024年退役的他,曾因缺乏市场需要的专业技能,在求职路上屡屡碰壁。
这种困境并非个例:据了解,宜昌市每年接收退役军人约1000人,其中相当一部分面临技能与岗位不匹配、职业规划模糊等问题。传统就业服务模式已难以满足需求。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碧钧表示:“退役军人普遍具备纪律性强、执行力高等优势,但职业转型需要更精细的‘导航’。这一痛点,催生了宜昌市服务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智慧革命”。
AI赋能
从大水漫灌到双向奔赴
3月21日,宜昌市2025年“青春献军营 就业在宜昌”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在伍家岗区万达广场成功举行,500多名退役军人及家属现场来寻找就业机会。本次招聘会首次引入“AI招聘技术”,标志着退役军人就业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
在招聘会现场,“退役军人就业培训AI咨询服务台”吸引了不少退役军人驻足参与,工作人员耐心地提供“信息咨询、岗位匹配、简历制作、培训报名、就业推荐”等服务。湖北三峡航空学院教授、“AI招聘技术”设计人肖惜告诉记者,招聘会引入AI招聘技术,提高了人岗匹配率,助力退役军人精准就业。
只要递上简历或回答几个问题,AI就能立即精准匹配岗位,并针对性给予面试方面的指导。“AI就业智能匹配系统”一亮相,便吸引了退役军人现场体验AI招聘。刚刚退役返乡的小李(化名)一脸兴奋:“我就回答了几个问题,系统不仅识别出我的机械维修特长,还根据抗压能力测试,推荐了风电运维工程师岗位。”“这份‘就业指导图’太好了,可以帮助退役军人少走很多弯路。”现场工作人员表示。
本次招聘会采用线下招聘和线上直播带岗方式,依托“宜昌云招聘”视频号进行。无法到现场有就业需求的退役军人,通过在线选岗可一键求职。参与线下招聘的企业同步开展“直播带岗”活动,主播在线介绍岗位需求、薪资待遇、发展空间等情况,吸引了线上线下退役军人及家庭在线观看,直播间浏览量高达1.8万人次,收到线上线下投递简历800余份,达成就业意向135人次。
过去的一年,全市共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75场次,招聘企业达到2195家,提供就业岗位共计3.9万多个,参加退役军人4445人次,达成就业意向1160多人次。
肖惜教授表示,随着AI技术的深入运用,我们将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整合退役军人的服役经历、专业技能证书、心理测评结果等指标,生成个性化“成长路线图”,助力退役军人高质量精准就业。
订制培训
从通用课程到靶向供给
如果说“AI招聘技术”帮助解决了退役军人就业的“效率问题”,那么“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培训服务,则有效解决了“可持续发展”的深层课题。
4月8日,由秭归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主办、秭鄂职业培训学校承办的秭归县2025年春季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班开班。3月份以来,宜昌各县市区均组织了今年春季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班,帮助退役军人上好返乡“第一课”。
为期3-5天的适应性培训结束后,根据退役军人的专业技能、就业意愿,以及就业岗位需求等情况,随即将进行第二阶段的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仅2024年,就组织746名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开展适应性培训,420名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技能培训,组织65名退役军人参加各类创业培训,退役军人就业质量持续提升。
与此同时,还先后组织了6名退役军人参加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培训、7名退役军人参加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6名退役军人参加湖北省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培训、7名退役军人参加省“小个专”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四批次15名退役军人参加省级统筹的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全市93名退役军人参加学历(复学)教育提升。
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就需要引入更多的“伯乐”。在当阳市举办的“戎归荆楚·春风送岗”2024年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暨“五送”(送政策、送岗位、送培训、送医疗、送婚恋)进军营活动,吸引了来自武汉、宜昌、荆州、荆门、恩施五地62家企业,提供了销售类、电子商务类、管理类等284个工种3840个就业岗位,倍受求职者欢迎,现场183人签订就业协议,其中有随军未就业家属9人。
随着“兵教师”的陆续上岗,我市退役军人又迎来新的就业方向。2024年,通过“兵教师”专项招聘编制计划,我市共成功招聘10名优秀退役军人进入教师行列,并于同年9月全部报到上岗。
据了解,2025年全市将计划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60场次以上,提供就业岗位3万个以上,组织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开展适应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1000人次以上,帮助至少1000人次退役军人实现就业。
军创企业
从单兵突击到集团作战
近年来,我市以“全域性”平台筑基、“伴随式”服务赋能、“全方位”扶持增效,推动军创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了一批高效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军创企业。
前几年,退役军人田鹏博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创办成立了湖北亿源卫生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如今,公司已累计拥有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检测项目高达300余项,并于2020年被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目前在宜昌以及荆州、荆门、恩施区域内合作客户已有近千户,创造年产值500余万元,优先高薪聘请退役军人,先后解决就业人员近百人。
秭鄂物业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林宝,是秭归县退役军人创业的标杆人物。他的公司已累计吸纳100余名退役军人就业,其中4人成为区域级负责人。他采用“老兵”带“新兵”的模式,在就业产业链上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今年28岁的彭叶周,于2023年9月退役,在吴林宝帮助推荐下,顺利入职秭鄂物业服务有限公司。通过历练成长,后经过相关考核,正式进入当地派出所工作。退役军人杨泽臣通过到公司跟班学习,现已任公司武汉乐盛时代贸易有限公司担任物业项目经理。
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按照“基地+分会+导师团队”运作模式搭建军创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军创企业数据平台,编制军创市场主体分布图、军创企业信息台账,进一步完善“一企一档”“一户一案”数据库。
截止目前,全市聘请各行业领域专家、学者、教授、承训机构主要负责人、军创企业家55人担任军创导师。组织开展退役军人就业指导讲座、“军创杯”大赛、军创产品展交会、“军创之星”评选等活动50余场次,为推动实现退役军人积极投身创新创业、乡村振兴发挥了重要作用。
依托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孵化基地、退役军人创业园地、退役军人技能承训机构,全市建成军创之家15个,为军创企业常态化开展活动提供阵地。依托启迪之星(宜昌)创新创业团队资源,举办职业指导、联谊沙龙、培训讲座、专家论坛等活动,为退役军人和军创企业答疑解惑,增智赋能。
据介绍,我市现有军创市场主体3200多家,年生产总值达300多亿元、税收超20亿元,带动就业4.2万余人,其中退役军人1.3万余人,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军创分会
从就业帮扶到价值反哺
在宜昌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生态中,军创企业家既是受益者,也是推动者,而“军创分会”则实现从“就业帮扶”到“价值反哺”,让就业创业服务有了更温暖的内核。
鼓励和引导更多军创企业积极加入“军创分会”,开展多种形式组织开展政策宣讲、军创大赛、军创沙龙等活动,助力军创企业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的退役军人高质量就业、成功创业。据了解,自2021年成立市“关爱退役军人协会·军创分会”以来,陆续推动县市区军创分会实现全覆盖,276家骨干企业加入军创分会。
军创分会加强与省内外知名企业、各类商会之间的沟通联系和合作,联络项目对接。先后促成宜昌英明药业有限公司与山东省人民药业有限公司,智喜机器人制造(湖北)有限公司与成都优艾维无人机公司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合作金额超亿元,不断扩大了军创企业“朋友圈”“生意圈”。
军创分会每周组织开展1-2家军创企业走访调研活动,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摸清企业服务需求,适时解决个性化问题。每月组织退役军人、军创企业至少开展1次军创沙龙、经验分享、政策宣讲、职业规划指导等活动。组织第三方每季度开展1-2次供需对接见面会,为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牵线搭桥。近年来,先后协调落实税收减免4380多万元、就业奖补近32万元,市县两级军创园为入驻园地的军创企业减免房租、水、电等费用210多万元。
每年还组织举办一期军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培训班,连续3年组织军创企业分别赴浙江嘉兴、山东济南、湖北武汉和洪湖等地开展提升培训和企业交流活动。与工商银行、中信银行等10家银行签订《拥军优抚合作协议》,为退役军人创业融资、个人理财提供“优先、优质、优惠”金融服务。共促成52家军创企业达成信贷支持,授信金额达2.1亿元,累计为23家军创企业发放贷款26笔共0.938亿元。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军创分会积极动员和组织军创企业捐款50多万元,组织36人次分赴河北涿州、河南郑州等地参与抗灾救灾、长江大保护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军创企业开展“春节”“八一”走访慰问困难退役军人300余人次。
退伍不褪色,职场映初心。近年来,宜昌涌现了一批吸纳退役军人就业典型企业、“军创之星”等,评选表彰了一大批如“长江清漂第一人”周功虎、“电梯老兵”赵昌林、“脐橙班长”宋涛、“助老康养好人”陈志强、“羊司令”张飞等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典型,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进一步激励广大退役军人建功立业、奉献社会。
当AI的精准遇见军人的坚韧,当政策的支持遇见社会的温度,退役不再意味着“落幕”,而是一场更壮阔征程的起点。如今,宜昌正以创新的勇气与人文的关怀,为退役军人铺就一条从“疆场”到“主场”的转型之路。在这里,退役军人的每一次转身,都能听见时代的回响;每一份奋斗,都在续写新的荣光。
三峡日报记者 宜山 通讯员 朱伟 李远泉 陈思彤 实习生 刘立佳
本版照片由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