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挺直!”训练场上,他的“吼声”盖过了摩托车轰鸣声。他叫杨文明,今年58岁,现为宜昌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警务大队外勤中队中队长。近年来,他专注于骑警训练,一线执勤,做事雷厉风行,是同事心中靠谱的人,也是市民安全出行的“定心丸”。
潜心钻研 带出首支骑警队
1989年入警以来,杨文明在交警一线岗位一干就是36年。2013年,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按照上级要求组建骑警队,重任落在杨文明身上,他被任命为交警支队警务大队外勤中队中队长,负责骑警的管理与队伍建设。
骑警队是交警支队的拳头尖刀,是处突快反的重要力量。20台警用摩托车,20名骑警队员到位后,摆在杨文明面前是一张白纸:没有现成经验,也没有训练手册,一切要靠学习摸索。
警用摩托车贵,配件也贵,是大家心里的宝贝疙瘩。骑警队员尽管都是一米八的汉子,心里也发怵,怕摔坏摩托车。为打消队员的顾虑,杨文明边训练,边研究出方法:先用普通摩托车训练,再拆除三辆警用摩托车的部分配件,队员循序渐进轮流上车训练,把车辆训练损失降到最低,帮队员树立信心。仅这一项措施,每年就为支队省下数万元摩托车维修费用。
为尽快提升队员训练水平,杨文明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请来退役国宾护卫队队员来现场教学。高标准,严要求,队员训练水平迅速提升。2017年12月2日上午,宜昌交警骑警方阵首次亮相,用骑行表演迎接“全国交通安全日”,让人眼前一亮。
如今,在他的带领下,警务大队的骑警队伍专业技能显著提升、团队凝聚力空前增强、纪律愈发严明。他还利用休息时间,总结提炼骑警训练方法10余种,撰写训练心得10余万字。警务大队骑警队伍组建10多年来,圆满完成任务上千起,成为宜昌交警守护交通的拳头尖刀。
言传身教 培育警队新力量
“训练先学推车!”杨文明在新队员加入时总是叮嘱。一台警用摩托车500多斤,车身大,新队员刚上手训练,双手也不自觉地发抖。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他从基础训练着手,从推车训练开始,一步步帮队员把基本功练扎实。
由于条件所限,骑警没有专门的训练场所。杨文明就到处借用新修的尚未开通的道路,既能确保队员安全,也能不扰民。S弯、绕桩、清障、急停……一个个科目在他的示范下,变得通俗易懂好掌握,老队员在他的影响下,逐渐成长为老师。
在工作车的后备箱,杨文明总会备着扫把和撮箕。在训练结束时,他总会带头把场地打扫干净。队员们在他的耳濡目染下,打扫训练场地已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从警36年,杨文明历经西陵、猇亭、伍家、警务等多个大队岗位,利用自身丰富的工作经验,开展传帮授课百余场,培养优秀学员上百名,其中不少人已走上管理岗位,成为支队的中流砥柱。
挺身而出 危难之处显身手
每当骑警车队出现街道时,英姿飒爽,让市民有满满的安全感。其实,骑警每天不在训练场上,就在巡逻路上。杨文明常常叮嘱骑警队员,要把地图牢牢记在心中,熟悉大街小巷的路况,一旦有市民紧急求助,要以最快的反应速度,规划出最佳路线。遇到危险,要挺身而出。
他是这样要求队员的,自己也是这样做的。2025年1月28日除夕夜,杨文明凌晨巡逻归队,途经物流小区时,发现小区院内门口的垃圾桶处火光冲天。他当即靠边停车查看情况,发现起火点旁停靠了几辆小型汽车,若任由火势蔓延,后果将不堪设想。杨文明来不及多想,大喊一声“快灭火”,带领同车民辅警拿上车载灭火器冲向起火点灭火,与随后赶到消防救援人员做好交接工作,才拖着疲惫不堪的身躯回到单位。
事实上,在过往无数次巡逻中,类似危急情况的处理已有10多次,杨文明总是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骑警队员们也在危急关头,一次次为群众保驾护航。什么是为人民服务?杨文明用了一句“土话”回答:“把每一件事做好就是为人民服务。”
三峡商报记者 陈飞 通讯员 胡金媚 李艳华
图片由宜昌公安交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