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7月24日
星期一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8版:副刊

在乐平里遇见屈原

□孔令丽

走近屈原,不只隔着那部厚重《离骚》。毕竟已过了2300多年,他一直在远处神秘而郁悒着。

“到乐平里去寻找吧,那是他的村庄。”有声音从古书里传来,我仿佛看到,在一个水墨氤氲的山村,屈原戴着高高的楚冠,身披白芷的裳、秋兰的佩,衣裾翩然,正与每一位走近的人唱和,湖南的、重庆的、贵州的、北京的、上海的……全国各地、海内海外的诗人每年在端午这天来这里朝圣,乐平里的脚印叠了又叠。

过了秭归县城,又沿着香溪河一路北上。路上晴一时雨一时,这边头顶泼得豪情万丈,等弯过一处崖壁,云开雾散,天上雨又戛然而止。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那个长发宽袍身着玉佩香草的人,早晨在大坡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我们的车罩着淋漓水衣,如同天外来客,驶在乐平里傍晚金灿灿的阳光之中。

雨后的村庄处处是初夏的气息,放眼望去全是绿色,山野里,农家前,艾草、李子树、玉米苗、小黄瓜,那是长夏正始的绿,浅淡而收敛,正往浓郁里染,被这样的绿色围裹着,似乎心上尘埃都可以尽数拂去。

我看见那条叫屈平河的小溪两边长着一丛丛墨绿纤细的植物,叶间蕴含着端庄与神秘的气度,它们的名字,叫菖蒲,每年这个时节会被村民采摘了和艾草一起悬挂门楣,祭奠那个不屈的灵魂;我看见香炉坪的山峦上,那距今约有千年历史的民间诗歌组织,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农民诗社”——骚坛诗社,每年在照面井前组织诗会,四周草木葱茏,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在这里或激昂或悲壮地吟诵诗篇;我看见读书洞里倒悬钟乳石参差不齐、形态各异,洞口的石凳石几似乎还留有屈原的体温,来此拜谒的诗友们排队体验,他们模仿屈原著述《离骚》的样子时满脸的虔诚;我还看见屈原广场前的铜像佩长剑、戴高冠迎风而立,他轻蹙的眉头似乎在思索着什么,旁边的古黄连木素雅高贵,遮天蔽日……在这个群山环绕的村庄,我感到屈原并没有走远,我看见每一棵草木都受到了他的熏染,每一块山石都充满了诗意,他的目光如江水清澈,美髯如远山疏朗,任凭雨侵风蚀2300多年,都不曾改变。

站在乐平里的乡道上,还可以看见一所庙宇飞檐斗拱、雄峻壮美地挺立在一座叫作“钟堡”的山头。这座屈原庙是乐平里的坐标,无论在哪个地方都能看见。到庙里拜谒屈原,是每一个到乐平里的外地人都会做的事情。屈原庙白墙青瓦,甚有古意,门前一对石雕,走进去进深不大,厢房正殿一应俱全,庙堂内置有香艾、修竹和兰草,于黄连树旁迎风而立的屈原塑像不同的是,庙内的这尊塑像神色庄严,凝重坚定,似欲诉善恶辩忠奸。如今这座庙宇成了端午节前后乐平里最热闹的地方,骚坛诗社的村民们有着属于自己的浪漫,他们白天下地晚上吟诗,他们与全国各地的诗友联谊交朋友,端午当天在庙前祭祀,举行盛大的诗词吟唱活动。

“离骚终是骚无离,天问方知问有天。长望河山多秀美,爱君情愫日中悬。”随着一首《屈原》清清浅浅的吟叹调,村庄上空的雨水再一次情真意切地落下来,嘈如擂鼓,在山野河谷之上迸出巨大的回响。

隆重的祭祀仪式照常进行。在一声声的“归来哟……归来哟……”的招魂曲中,雨水弹起的水珠子把屈原庙周边的橘树和菖蒲洗成深郁的绿,让山下窄窄的屈平河开始奔涌,让黄连树下的每个人都感受到端午的湿寒。我和众多朝拜的文友们一起聚在庙前只觉周身清凉,心情格外润朗。身后的屈原庙不断有屈氏后裔入庙朝觐,整个村庄笼罩着庄严和肃穆。此刻,“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我相信屈原有灵,一定听到了故乡对他的呼唤,他是台上那个身着褐色曲裙朗诵《天问》的男子,是手执雨伞端坐庙前的屈家老人,是从山上赶着黄牛下来走过溪沟的乡民,是额前点了雄黄酒追逐嬉闹的孩子……

是的,我遇见屈原了,在这被神灵护佑着的村庄。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3-07-24 1 1 三峡日报 c262146.html 1 在乐平里遇见屈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