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9月27日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8版:文体

文化铸魂 “跨”出活力

——夷陵区非遗“破圈”观察

九月的夷陵区,非遗文化不断“破圈”。

从一个人挑灯夜绣到数百名峡江绣女以“绣”谋生;从一两百万元产值的合作社到上千万元产值的文化产业;从在三峡大坝景区上摆摊到外地商家自发前来谈合作,绣品专供玛莎拉蒂、宝马等名车配饰……

近年来,夷陵区通过跨界共创,让一度沉寂的传统非遗焕发出了新的活力,飞出了峡江。

翻红

在太平溪镇许家冲村牵花绣传习所,数十名绣娘飞针走线。手指翻飞间,艾香弥漫的抱枕、栩栩如生的国风挂件,带有刺绣工艺教学视频二维码的饰品DIY材料包……被打包发往全国各地。

“日均发货500-800单,多的时候日发上千单。”牵花绣第五代传承人谢蓉告诉记者,传习所已培训出具有合格牵花绣技艺的坝区移民妇女近800人、非遗传承人6名,带动数百名留守妇女灵活就业。

“牵花绣”的“翻红”是夷陵区探索“非遗+产业”,让“非遗”传承绽放光彩的一个缩影。

婚丧嫁娶,丝竹相和;“看起来土闻起来香,三天不吃心发慌”的邓村豆腐乳;传承了2000多年的“国粹”皮影戏……从指尖上的技艺到舌尖上的美味,再到视觉上的盛宴,夷陵区独特的山水禀赋,滋养了厚重的文脉,孕育了多彩的非遗。

据统计,夷陵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9项,其中以下堡坪民间故事、宜昌丝竹、峡江号子、薅草锣鼓、夷陵版画、分乡皮影戏为代表的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4项、省级6项、市区级49项。

作为湖北省首批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试点单位,夷陵区坚持创新驱动,深耕非遗传承,把弘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与激发产业活力有机结合,积极探索“非遗+”跨界共创发展新模式,走出了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

融合

“哟呵、哟呵……一步千滴汗,双手攀石路……”黝黑健壮的峡江纤夫伴着铿锵的节奏,拉起赖以生存的船帆。

三峡人家景区的沉浸式表演,带领游客们来了一场穿越之旅,回到了三峡儿女靠水吃水、与江水共生的旧时光。

打造非遗活态表演场景,今年截至8月,37万游客慕名而来,带来综合收入3238万元。更值一提的是,景区成功“升级”为“文旅融合示范景区”,其“非遗+旅游”案例更是入选了“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名录”。

文化铸魂,火的不止是三峡人家。夷陵版画成为游客到官庄村游玩的热门打卡点、“许家冲牵花绣之旅”等精品非遗旅游线路热度不减……

跨界融合,还让昔日的非遗“旧作坊”摇身一变,成为了乡村振兴的“新工厂”。

依托“工坊+公司+农户”模式,栾师傅制茶技艺非遗工坊年均开展10余场制茶技艺培训,2022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

依托“工坊+合作社+电商”模式,邓村豆腐乳非遗工坊实现了产品与网络平台的联姻。1100平方米发货仓专供线上销售,常年占据淘宝、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农产品销量前列。

“2022年,邓村豆腐乳线上销售额达到198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据邓村乡政府分管干部任智介绍,现在,邓村豆腐乳每年带动3000人增收,已成为当地第二大支柱产业。

传承

8月25日,包括夷陵版画、夷陵皮影等非遗产品在内的“宜昌礼物”首家综合实体店,在三峡机场开门迎客。

上海游客刘女士对橱窗里的夷陵版画爱不释手,“从这细致入微、栩栩如生的画里,能感受到手艺人的坚韧与执着,我想多买几个带回去送给朋友。”

非遗名录不仅要“活起来”,更要“传下去”。

积极引导、支持非遗企业开展产品创新,夷陵“非遗”走出了故事书,正在加速融入民众生活。

“站在城标观仔细,好一个美丽的夷陵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堡坪民间故事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刘德芳,自编唱段《我爱家乡新夷陵区》,传唱全区。

与时俱进制作廉政版画,传承350多年的夷陵版画成为了廉政教育的新载体。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杨婧  通讯员  谢小青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3-09-27 ——夷陵区非遗“破圈”观察 1 1 三峡日报 c268471.html 1 文化铸魂 “跨”出活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