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中秋节。我市有怎样的民俗?9月26日,记者采访了市炎黄文化研究会学术顾问杜心宁。
宜昌有中秋节“摸秋”的习俗。据《东湖县志·岁时》记载,“中秋,亲友各备瓜饼相馈,是夜家人群聚,具酒设肴,陈瓜果饴饼以庆月。乞子者,更深潜入瓜园,摘瓜抱还,谓之摸秋”。杜心宁说,摸秋最早是乞子,后来在民间普及,而且是谁家被“摸”得越多,越象征着兴旺、丰收。
“这个习俗收录在《西陵民俗志》里。”杜心宁告诉记者,相传宋朝时,有个富贵人家去报官,说自家的瓜果在中秋夜被偷了。时任县令欧阳修听闻后,写下了“八月十五月儿圆,瓜果梨枣值几钱”的诗句。在他眼里,邻里情谊更重要,所以不予追究,“摸秋”的习俗也就这样传了下来。
吃月饼也是中秋节的不可或缺的习俗。但在宜昌,老人们更习惯称吃月饼为“杀鞑子”。据杜心宁介绍,这个说法源自元朝,是指人们在月饼中暗藏“杀鞑子”纸条传递信息。本地制作月饼,是民国初期引进下江糕点后才开始的。1949年以后,月饼的式样、品种、味道等日益多元,特别是“三峡饼”曾风行一时。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杨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