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尚朝
每次走进屈原故里乐平里,我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穿越时光隧道,飞向2000多年前这个美丽的小山村,耳畔不时响起孩童的朗朗读书声……当地老人说,屈原小时候可是个“八好少年”呢!
他出身好。《离骚》开篇说:“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他是天帝高阳的后裔,先父名叫伯庸。“高阳”即颛顼,传说为五帝之一,楚先祖。皇考伯庸,一般认为是屈原已故父亲,也有屈氏远祖等说法。屈原介绍出身,并非为了炫耀高贵血统,而是为楚国悠久的历史感到骄傲,并借此宣示责任。他与楚同姓,命运与楚国血脉相连,对国家兴旺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离骚》接着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意指屈原出生好。“摄提”“孟陬”“庚寅”分别指寅年、寅月、寅日。“寅”在十二生肖中属虎,虎为百兽之王,虎虎有生气,寅年寅月寅日亦称虎年虎月虎日。古人认为,生辰“三寅”叠加,好上加好,奇之又奇,甚是吉祥,预示必成大器。
《离骚》继续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父亲看他出生时气度不凡,取了个好名字。屈原以“嘉名”自诩,说明他非常喜欢这个名字。名字往往寄寓了父辈对孩子的某种期许,此名寓意,汉代王逸解读说:“正,平也;则,法也。灵,神也;均,调也……高平曰原,故父伯庸名我为平以法天,字我为原以法地。言己上能安天,下能养民也。” 法天法地、安天养民,通俗地说,就是为国为民。伯庸也是爱国之人,在他眼里,屈原就是为国家和人民而生的,遂取了这样一个名字。心理学有个“期望效应”,意谓他人期望会提升自我价值,变得更自尊自信,付出更多努力。屈原带着承载美好期望的名字踏上人生路,一生不负嘉名,做到了人如其名。
父亲字他以“灵均”,还因他天赋异禀。《离骚》中“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就是指自己先天有很多美质。屈原承认自己天资好,不表示他有神秘的天命论思想,相反,他根本不信天命,并因此开启了上下求索的壮阔人生。
屈原还有一个独特爱好与他终生相伴。《涉江》中他自叙道:“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佩宝璐。”头戴高冠,腰佩美玉,手握长剑,衣着时髦,十足一个英俊少年。心理学认为,外表装束反映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屈原重外表,意在加强自我修养,始终保持高洁形象。
欲强国,先强志。屈原年少时就借家乡的橘立下了强国志。他在《橘颂》中感叹道,“嗟尔幼志,有以异兮”。何异之有?即受命不迁的使命担当、深固难徙的家国情怀、苏世独立的意志品格、秉德无私的高尚节操等。有学者认为,该诗写于他20岁行冠礼之时,此时此刻,他怀揣理想,意气风发,自己的“嘉名”与家乡的“嘉树”相映衬,借以言志,十分贴切。无独有偶,《招魂》开篇亦提到他幼时节操:“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从其作品三个自指的“幼”字可以看出,他年少时就有了清晰的人生定位,这就是司马迁所评价的,“其志洁,其行廉”。终其一生,屈原都没有背叛年少时确立的理想信念、人格操守。
青少年健康成长离不开好的家庭环境,屈原也不例外。他生活在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家庭,家风好、家教严。他有位好父亲,还有个好姐姐,即《离骚》浓墨重彩的女媭。“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一出场就情绪激动责骂屈原。汉代王逸说“女媭,屈原姊也”,北魏郦道元说“屈原有贤姊”,即女媭,认为秭归因这位“贤姊”而得名。女媭的责骂当发生于屈原第一次被放逐前回秭归老家之时,女媭听说后,回娘家了解情况,批评屈原非要洁身自好、特立独行,招致祸患。屈原被贬,这样的人生大事由女媭出面处理,说明她对屈原很重要。有一种可能,父亲过世后,屈原也许是女媭一手带大的。她把家族全部希望寄托在屈原身上,精心呵护,悉心培养,指望他有朝一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屈原从政之初的确干得很出色,深受楚怀王信任,不曾想突遭变故,被疏被放。女媭心急又心疼,但却无能为力,情急之下才有此责骂之语,可谓爱之深,责之切。屈原所作所为并未辱没屈氏家风,女媭最终是含泪理解的,诚如清代马其昶所言,“所谓垂涕泣而道之者也”。女媭之“贤”,此亦可见。屈原追忆这段往事,就是感激自己有位好姐姐。
以上七好归于关键一好,即学业好。心理学认为,人是天性和教养、基因与环境、内因跟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屈原并未陶醉于“既有此内美”,而是努力“又重之以修能”,从小就把远大志向化作实际行动,博览群书,勤学苦练,不断求索。春秋战国时代“群星丽天”,司马迁说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郭沫若称屈原是“群星丽天”中“有异彩的一等明星”。可以想见,他后天如不付出超常努力,是绝无可能的。这个世界不怕聪明人,就怕聪明人更勤奋,屈原尤是。带着对生命的炽烈热爱,他一生都在与时间赛跑,并在时间长河里获得了永生。
少年屈原,八好筑基。当代青少年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荣使命,打牢人生底子很重要。当像屈原那样,志存高远,奋发有为,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