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新
去文家坪的时候,一路踩在丰收的鼓点上。
那一天是秋分。瞻前,寒露还有段日子;顾后,白露已渐渐远去。站在秋分的门槛上,古先贤以天时推演农时,掐准了这个节点,平分昼夜,也平分了秋色。
《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均平之时,正是丰收之际。此后,才一天天地昼短夜长,深耕地,丰储粮,直到翻过年去,再起头,从春到夏,迎向又一个秋分。
山里的日子,季节乍寒却暖,庄稼欲黄还青,就连山色,亦刚刚涂抹了一层浅黄的底子,深秋还远着呢!
古诗说得好,瓜蔓藤枝生香暖,果实圆润味鲜甜。
春华秋实。文家坪说得起这个硬话。航拍的镜头下,白亮亮的大棚遍布大大小小的坪坝山坳。长长短短,就像发表在大地上的一首首唐诗宋词,正抒写着文家坪硕果累累的秋天。
文家坪,一个美丽村湾,位于长阳榔坪镇东。榔坪镇,北邻秭归,西接巴东,素有“川鄂咽喉”之称,自古就是宜昌西大门。而海拔1600米的文家坪,以其优质的土壤气候,便利的省道优势,占据了高山蔬菜发展的新高点,火烧坪、秀峰桥、云台荒,左左右右的这些村湾,全都成了它参照效仿的标杆。作为高山蔬菜的后起之秀,文家坪就像一颗晶莹剔透的绿宝石镶嵌在川鄂接壤的大山中。
上晓峰垭,去秀峰桥,到榔坪镇,几次经停,文家坪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行程表上了。
文家坪,安安静静地卧于云端,苍山含翠,蓝天浩淼,环顾四周,一片静谧中,有种原朴的味道在空气里流动,时间仿佛回转到了久远的年代。山湾的拐角上,偶尔露出一两栋房舍,白墙青瓦,正对着门前的蔬菜大棚。弯弯的水泥公路,一直延伸到白云深处。
身边的大棚里,两位年近七十的老人,正拎着篮子在摘辣椒。辣椒长得很漂亮,细细长长的,半人高的辣椒树上结得满满当当。我掏出手机,拍了几张照片发到朋友圈,顿时引来一片赞叹。
他们告诉我,辣椒品种很多,除了眼前看到的这一棚青线椒,还有螺丝椒、朝天椒、小米椒、牛角椒,辣的、甜的,各家各户,不尽一样。听说别处还有彩椒,红的绿的,黄的紫的,挂在枝上,像灯笼、像铃铛,风一吹,五彩斑斓,似乎还能听出响来。
老人边摘边聊,一脑子的辣椒经。“嘴里讲古,手里摇橹”。正应了乡下的老话,“手里有活儿,嘴里有话,两不耽误。”
攀谈中得知,今年的辣椒长势好,但价格并不如意。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有些年份,并不一定成正比。市场的原因,太过宏观,我无法安慰老人,只好顺着话头,就我的见识,给些希望。
“过段日子,价格也许还会回升。”“但愿吧!”
天空中飘过来一阵细雨,浅浅地洒在头上,有些湿润,也有些凉意。道过别,我走进路边的另一座大棚。
大棚里,一眼望去,西红杮挂满了果架,青的、黄的、红的,挤挤挨挨地结满了藤蔓,靠路边的果实上,密密匝匝落了一层粉末状的细雨,亮晶晶的雨珠,闪着诱人的红光。
有人在摘果、有人在搬筐、有人在装车,各有各的事做。我走进堆满西红柿的仓库,很多人正忙着手中的活儿,鲜红的西红柿按大小进行筛选、包纸、装筐,然后摞成一排排,整整齐齐,等待装车。
我猛然想起,村口有一幅字:杮界椒点!面对眼前的景象,不得不承认,把修辞用得如此高妙而恰到好处的高手,的确在民间。
只一眼,便终生难忘。
秋虽浅但却有了几丝凉意,朋友带我们走进一户农家。
秋舍红炉,一下子就温暖了屋子里的每一个人。
女主人以文家坪独有的热情,摆上糖果瓜子,招待我们这些清江边的来客。炉上坐了一只炊壶,正腾腾地冒着热气,手捧着女主人新沏的茶,满屋子弥漫着幽幽的香,一扫刚才带进屋的冷气。
女主人安排好我们烤火,便歉意地离去。大棚里的西红柿正等着她采摘,运输的车辆早已约好。
这是朋友四爹家。刚离开的女人是朋友四妈。
两层小洋房,门前就是种植西红柿的大棚,一个挨一个,种植采摘都方便。来的路上,遇见朋友的四爹,他正扛着装好西红柿的塑料筐,从大棚里钻出来。他告诉我,他家一季西红柿可以卖到三十万元左右,除去七七八八的开支,净赚二十多万元。
看着他一脸的自豪,我的眼光自然地落在各家各户的房子上,农家小别墅成了主流房型,门口停着的那些小轿车,是其标配。这样的收入,可想而知,银行的账户上,一定是芝麻开花年年攀高。
于是,宜昌市2023年农民丰收节在这里隆重启幕。
当人们从当阳、从枝江、从远安、从兴山,从宜昌城区,从四面八方云集于此时,文家坪这个云中村湾,顿时有了十足的分量。
百年难遇的盛大仪式,不仅热闹了一座村庄,更是在每个村民的心里留下了永远难忘的记忆:迎客的唢呐调子,夹道欢迎的巴山舞,大门前舞动的狮子,把前来参加丰收节的人们,一直吸引到各式各样的蔬菜大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