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宜昌市教联体建设经验模式与推进策略专题研讨会议在三峡大学举行。省市级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教联体建设进行专题报告及经验分享。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教联体140个,覆盖学校476所。其中,义务教育学校教联体占比95.37%,19个教联体入选省级试点。
西陵区:率先实现教联体全覆盖
记者了解到,目前,西陵区28所中小学全部纳入教联体推进方案,8所学校组成4个融合型教联体,20所学校组成8个共建型教联体,率先实现教联体全覆盖。
融合型教联体以单一法人及总负责人制为主要办学形式,教联体内管理干部和教师队伍无障碍调配。2023年秋季学期,西陵区对教联体学校领导班子再配置,将宜昌市第十六中学教联体由共建型教联体调整为融合型教联体。
家门口就有“名校”“名师”。今年秋季学期,西陵区开展教师竞岗双选和交流工作,全区50余名干部、100余名老师参加交流。其中教联体内干部、老师交流30余人。
融合型教联体通过一体化管理,促进各校区的同步生长。市二十五中教联体尊重校区传统优势,试行特色课程走学,探索教联体内教师走教,优化教学效益。市十六中教联体启动“青蓝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作。
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开展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黄葛树下小先生”课程,实现两校区师生的异质共生。铁路坝小学教联体以“‘自能少年’牵手‘棋棋学子’”为主题开展开学教育活动。
共建型教联体以一所学校为核心校牵头负责,与一所或多所学校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葛洲坝实验小学建立“三个一体化共建”的管理机制。桃花岭小学教联体确定“135”发展方向。宜昌市第五中学教联体制定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促规范、三年达均衡”的联合发展目标。得胜街小学教联体实行责任到人,用项目推动学校综合管理、教师队伍发展、教学研究、德育活动真联合。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郑延
宜都市实验小学:村办小学变成“香饽饽”
生源只有51人的村办小学,如何增长到现在的208名?原十里铺小学给出了答案——搭上宜都市“教联体”建设的快车,摇身一变成为宜都市实验小学教联体十里铺校区,设施硬件、教师队伍等迎来脱胎换骨的变化。
宜都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党总支书记李昌洪介绍,为破解村办小学的生源难题,宜都市教育局在实验小学启动了教联体办学改革试点,教联体以实验小学本部为种子校,先后生长出两个新校区——十里铺校区、城南校区。三个校区实行全日制完全小学管理,办学理念统一、师资调配统一、经费管理统一、设施配备统一、管理制度统一、考核评价统一“六个统一”运行模式。
师资均衡是推进城乡教联体建设的关键点。根据各校区的实际情况,结合管理岗位需要、学科教学需要,实施教联体内教师2年轮岗交流、管理干部3年轮岗交流,制度平等,责任均等,确保各校区师资配备均衡、常态流动、充满活力。
2022年,在前期改革试点基础上,市教育局全面启动“教联体改革”。城乡教育优质均衡一体化发展开始提速提质,实验小学教联体也开始扩面扩容,由实小育才路校区、城南校区、十里铺校区、枝城小学、贺炳炎红军小学组成的融合型教联体正式成立。
城乡教育优质均衡一体化建设深入推进,实小教联体现有学生5452名,教联体结成后,十里铺校区不仅留住了服务区内的生源,还吸引了附近工厂员工、城镇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更有转学学生、进城入学的优质生源转回十里铺校区。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郑延
夷陵区实验小学:“一校制”缩小校际差距
走进夷陵区实验小学丁家坝校区,整洁的环境、美观大气的综合楼和教学楼映入眼帘,触摸式一体机、钢琴教室、开放式阅读书吧等现代化教育基础设施一应俱全。
“学校办学条件改善,育人氛围更加浓厚,环境更加优越。”该校执教29年的老教师黄云感慨道。
2012年,为推进城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夷陵区委、区政府决定实施“名校+郊校”联合办学模式,实验小学与城郊丁家坝小学实施“一校制”办学。
2022年秋,夷陵区实验小学双虹、丁家坝2个校区和地处乡镇的鸦鹊岭小学(3个校区)两个“一校制”学校组成城乡共建型教联体,成为第一批省级教联体试点学校。
夷陵区实验小学探索实施的“融合型+共建型”教联体建设模式在全区推广。学校围绕统一法人代表、统一师资配备、统一课程设置、统一教学管理、统一经费使用、统一质量评价的“六统一”管理模式,为融合型教联体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2023年秋,全区乡镇中小学校组合8个融合型教联体;“四个层面十项行动”的共建模式为该区城乡共建型教联体提供样板。
十多年的变迁,丁家坝校区学生数从合并前的不足400人扩大到1290人。2017年和2022年共争取资金4000余万元,先后新建教学楼、综合楼,新增建筑面积11988平方米,校园面貌彻底改观,规模逐年扩大,为城区中心地带学位紧张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学校生源稳定,教学质量也得到有效提升。
与此同时,在教联体乡镇学校实现大整合。鸦鹊岭小学的3所校区重新组合,纳入夷陵区实验小学教联体,并按年级分高、低两段设两个校区,管理、师资、学生完全整合,办学资源进一步优化。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蔡昶 通讯员 徐阳鸿
枝江市:创建“1+1+1”教联体模式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枝江市坚持以城乡优质均衡发展为价值追求,以幸福教育共同缔造为基本理念,以推进教研协作、促进教师发展为主要内容,创建“1+1+1”教联体新模式,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早在2021年,枝江市城区团结路小学、乡镇七星台小学、农村瑶华小学自发组建首个城乡教研协作体,为该市教联体建设积累初步经验,随后该市建立4个“1+1+1”城乡教研协作体。2022年,枝江市将团结路小学等4个教研协作体更名为“1+1+1”教联体,由1所城区优质学校牵头,1所乡镇中心学校和1所农村学校加盟组建教联体。
在“1+1+1”教联体模式趋于成熟条件下,枝江市教育局本着宜于合作、便于交流原则,组建8个“1+1+1”教联体,其中5个共建型、3个融合型,覆盖28所中小学,义务教育学校纳入教联体建设比例达96.6%。
推进教联体建设过程中,该市抓住教师专业发展主线,多维度多层次促进教师专业精神、专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提升。构建与教联体发展相适应的教师补充、评聘机制,通过招引、“2330”培训班,培养各校业务骨干和管理中坚。建立健全城乡交流机制,“输入”与“输出”相结合,以多频次城乡交流推动校际间优势互补。
通过“以城带乡”双向流动、“上派下挂”以强带弱、“走教帮扶”跨校共育,实现城乡师资共享,畅通交流渠道。“集体备课”同研讨、“联合教研”共研修、“青蓝结对”促发展,深化教师交流互动、提升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师资培育内涵发展。
枝江市从上至下凝聚成教联体发展强大合力,让教联体由“物理组合”产生“化学效应”。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联体建设,将其纳入全市共同缔造重点项目。积极向上争取,并持续强化物质保障与经费支撑,市财政局积极筹措24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全市各教联体建设与发展。
同时,枝江市域内校园网络巡检系统、网络教研和视频会议系统、“三个课堂”应用系统实现全覆盖,以数字融合治理提高教联体管理决策和教育教学水平。全市22间具备互动功能的录播教室,架构空中课堂,通过“双师”教学破解农村学校、薄弱学校课程资源及师资紧缺等难题。全力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优化资源配置。牵头学校通过对教联体内资源要素合理配置,获得统整优势。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蔡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