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宏升是秭归县郭家坝镇罗家坪村人。他19岁入行行医,33年来靠着一只左臂和一个药箱守护着2000余名群众的身体健康。没有右臂,他用嘴巴和左边胳膊配合,下功夫训练左手打针;只要乡亲们一个电话,无论白天黑夜,他风雨无阻,用精湛的诊疗技术赢得了村民的信赖……他的身影,成了村民们最期待的温暖。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的仁爱和担当。
“他是我们家的大恩人”
“彭医生守护了我们祖孙四辈人,他是我们家的大恩人。”秭归罗家坪村一组村民孙双梅,1月1日刚过完80岁生日。她30岁守寡,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如今,女儿远嫁他乡,长子在家照顾生病的儿媳和5岁的重孙儿,小儿子夫妇在外务工,把在镇上读初中的小孙儿交给她照看。这位四世同堂的老人对彭宏升有着特殊的感情。
“孙儿小,动不动就感冒,给彭医生打电话,他都是连夜赶过来推拿、送药,从来不要钱。”孙双梅告诉记者,年轻时吃苦太多,让她全身都是病,现在多亏了彭宏升的医治。
2021年,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孙双梅的腿疼得几乎丧失行走能力。“这可怎么办?要是走不成路了,孙子谁来照顾哦。”
心急如焚的孙双梅找到彭宏升。彭宏升给她开了几副中药,总共40多元钱。彭宏升让孙双梅的儿子在韭菜地里挖蚯蚓(中医俗称地龙)入药。吃了几副药后,孙双梅的病情得到好转,重获行动能力。
2023年5月,郭家坝镇卫生院开展送医下乡活动,发现孙双梅肝部有问题。彭宏升安慰她说:“您莫怕,我给您搞点药吃就好了。”经过两个月治疗,孙双梅的病痊愈了。
“彭医生还在我家过了一个年呢。”孙双梅回忆起2000年的一次往事。那是大年三十晚上,彭宏升接到电话得知孙双梅流鼻血不止,背起药箱就往她家赶。在途中,彭宏升不慎摔进沟里,扭伤脚踝,全身湿透,但仍坚持为孙双梅止血治疗,大年初一早上才跛回家处理伤口,受了严重的风寒感冒。
这不是彭宏升第一次在深夜出诊时受伤。在孙双梅记忆中,彭宏升总是那么无私、那么敬业。这样的医生,让她倍感温暖和踏实。
“对老百姓真的很用心”
罗家坪村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村民们在遇到疾病时,彭宏升就是他们的守护神。
2022年8月,五组村民杨先平72岁的母亲半边脸麻、疼。他以为是牙痛就给母亲吃了几天止痛药,但不见好转。
“开始不知道是面瘫,过了一个星期,发现嘴、眼都歪了,水都喝不成,才发现不对劲,赶紧给彭医生打电话。”杨先平回忆道。
彭宏升坚持每天上门为患者扎针灸,结合中西医优势,既注重针刺治疗,又强调药物调理。“彭医生对老百姓真的很用心,他白天很忙,大多数时间都是晚上七八点钟为我妈治疗。”
经过21天的治疗,杨先平母亲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这无疑给杨先平一家带来极大安慰。
在彭宏升诊疗的患者中,像杨先平母亲这样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
“彭医生看病、抓药、针灸、拔火罐样样儿都会,有他在,我大半辈子也没去住过大医院。”82岁的村民老周是彭宏升的“常客”,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来找彭宏升扎针灸。
为了提高诊疗效率,彭宏升自费买了残疾人代步车,每次出诊,都会提前规划好线路。“我会尽量把沿线的慢性病患者、需要定期上门服务的患者照顾到,这样既避免了他们少跑路,也提高了我的效率。”彭宏升说。
“他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
“彭宏升是一个非常爱学习的人。”这是彭宏升的同行对他的评价。
对仅有初中文凭的彭宏升来说,行医路上要学的东西很多。他很早就跟着镇里的老中医学习医术,后来又陆续买了许多医药书籍自学。近年来,更是通过网课视频不断学习掌握医疗知识,以过硬的诊疗技术赢得患者的信赖。
作为一名“全科医生”,彭宏升知道,医疗技术在不断进步,自己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才能更好地为村民们服务。他先后于2002年、2019年报名参加了药品管理法培训班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伤寒论高级进修班。
在不断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彭宏升也没有放松对诊疗技术的提升。中医的望闻问切,西医的打针输液,健全人学起来就不易,对仅有一只胳膊的彭宏升来说更是一种考验。
没有右手,他便下功夫训练用左手打针,再用嘴巴和半只胳膊配合。为熟练掌握扎针技巧,他把用过的输液管放在腿上当“血管”,盖上一层卫生纸当“皮肤”,一次又一次地反复练习,大腿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针眼。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他通过自学达到湖北省乡村医生中专水平,2007年取得中药师资格证。
彭宏升的故事,不仅仅感动了罗家坪村,也激励着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医学事业。他的儿子彭俊杰在他的鼓励下走向了医学的道路。
2019年,彭俊杰从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回到卫生院,正式成为一名基层医疗工作者。“我爸常告诫我,医生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职业,只有多学习才能减少误诊,大家才会信任你。”
近日,彭宏升上榜2023年四季度“宜昌好人”名单 。面对未来,彭宏升表示,“感谢乡亲们的信任,只要身体允许,乡亲们仍有需求,我将一直干下去。”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胡兴军 通讯员 肖鹏 付舒 向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