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县总河长 李伦华
五峰是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也是三峡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相继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称号。我们将牢固树立“两山”理念,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力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创新示范县。
全流域打造防汛保畅的安全河。压实流域规划实施责任制,组织水利、应急、气象、自规等部门,加快推进“四预”系统平台、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水利工程动态监管系统等非工程措施建设,提升水旱灾害监测预警和抢险救灾能力。聚焦渔洋河、湾潭河等重点流域,做实极端强降雨防范应对复盘推演,进一步加强河道治理、山洪沟治理、地质灾害治理及控制性工程建设,将河道综合治理与岸线生态绿化结合起来,系统推进洪水、涝水、污水、供水一体治理,全力确保河道安澜、人民安宁、社会安定。
全岸线打造人水亲和的生态河。以流域规划统筹“多规合一”,立足7个五级流域单元,细化落实安全管控负面清单,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正面清单,推深做实“河长+林长+院长+检察长+警长”“五长”生态联动治理体系,统筹推进“四水共治”,坚决守牢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和能源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四条底线”。抓好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创建,系统推动投资14.7亿元的五峰流域综合治理PPP项目,统筹治理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提高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全过程打造雨污分流的健康河。坚持“治乱、治病、治根”一体推进,控源截污、清源治污、正源防污协同发力,改造城区污水管网28.7千米,对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站进行提标改造,将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提升到2万吨,确保“污水入厂、清水入河”。持续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业园区污水集中达标处理、工业企业污水稳定达标排放、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彻底消除污染源,坚决打赢水污染治理攻坚战。
全方位打造岸绿景美的幸福河。将河湖长制向村级推进、向末端延伸,把小微水体整治和全域旅游、高标准农田整治、和美乡村示范片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扎实推进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统筹推动美丽城镇、美丽村庄、美丽庭院、美丽田园“四美”共建,高标准打造县城旅游廊道、健康步道、森林绿道,构建“观水赏景+旅游休闲+康养服务”的新业态,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健康美丽幸福河。
全要素打造底蕴丰厚的文化河。深入挖掘具有五峰特色的水文化,与茶文化、土家文化、红色文化等做好整合,将其融入自然科普、非遗研学等业态,通过中国茶旅大会、土家女儿会、春茶开园节、县庆40周年庆祝活动等加强宣传,带动新型农业、全域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加强水遗产研究和水文化挖掘,将水文化元素纳入水利工程建设标准体系,赋予太平抽蓄电站、渔洋河流域综合治理、县城老旧街区改造等项目文化底蕴,推动水工程与水文化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实施。
全链条打造产业融合的富民河。将投资150多亿元、装机240万千瓦的太平抽水蓄能项目作为5A级景区一体规划建设,加快推动柴埠溪创建5A级景区,建强后河天门峡、独岭、青岗岭三大景区,打造N个旅游节点,形成“2+3+N”旅游大格局。加快推动渔洋灌区、夹沟子水库、纸厂河水库和高峰骨干水源工程,提升全域安全饮水保障能力。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切入点打造沿渔洋河生态大走廊,规划建设茶旅古镇和高铁小镇,优化供销物流园、宜红文创园、城北工业园功能布局,以打造“一廊两镇三园”加快推动城镇和产业集中高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