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里,鲢鱼嬉戏、莲藕拔节;湖边,农旅赛事,接连不断……枝江陶家河,节奏铿锵的变奏曲正在上演。
“不投本、不担风险,每年每亩稳定收入3000元。”枝江市问安镇覃家山村村民阮修平是这场蝶变的首批受益者。
过去,阮修平经营着29.13亩鱼塘,但受鱼价、饲料价格等因素影响,收益很不稳定,“如果碰到死鱼翻塘,还要亏钱。”
有这样困扰的不止阮修平一家。陶家河是枝江境内沮漳河支流,流域面积65.4平方公里,流经问安、仙女2个镇的18个村(社区),涉及5680户、14915人。靠水吃水,流域内有657个水产养殖户,养殖面积1.18万亩,最小的仅2亩,最大的有74亩。
2023年,陶家河被列入市级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后,枝江以“稻香水美 陶湖湾湾”为目标愿景,大力打造平原湖泊治理典范区、智慧高效绿色农业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和美乡村样板区。
“退垸还湖”是枝江打出的第一张牌。“流域内还湖总面积2960亩,按传统征收方式,要花费21290万元。”枝江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铸告诉记者,采取流转的方式,5年仅需9060万元,节省了一半以上的资金,以较小代价实现了湖泊集中连片。
流转鱼池后,覃家山村养殖户朱友鹭每年稳定增收5万元。拿着这笔钱,他搬到了枝江城区,开了家小餐馆。“招了3个人,每月净收入1万元。”朱友鹭笑得合不拢嘴。
流转的同时,枝江还同步实施了岸线修复、破埂、清除底泥等,提升陶家河的防洪调蓄、灌溉功能及生态自净能力,水质由2019年的V类提升到如今的Ⅳ类,部分指标达到Ⅲ类,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三丰收”。
在此基础上,枝江还大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广“一坑两桶三上门”垃圾分类模式等,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流域内居民居住分散,治理起来难度很大。”覃家山村党支部书记覃德海说,不论是治水,还是治污,他们都充分运用共同缔造“金钥匙”,把群众发动起来,共同探索绿色发展路径。
例如,在开展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三水”共治时,枝江以关庙山、十里店、张家桥、覃家山、郑家井、代家店等6个村为试点,发动群众投工投劳1280人次,建设污水一体化处理设施5处,“三格式化粪池+生态池(罐)”385处。此举带动流域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率提升了25个百分点。
陶家河流域还是典型的粮油种植区。地处北纬30度世界水稻黄金生产带,拥有6000多年的稻作农业史。
“过去,水稻的品种多而杂,种植的农户分散,大米质量参差不齐。近年来,我市以优选品种为突破口,探索出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利益联盟、农户参与的‘枝江模式’。”枝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长青自豪地说,将60余个水稻品种整合为6个,通过品种培优、品质提升,稻米产业开出了“新花”。
创新经营模式,枝江还构建了“农户+村集体+龙头企业”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户将土地租给村集体,由中化农业联合体进行托管,年终收入纯利润按7:2:1分配给农户、中化农业联合体、村集体。
该模式解决了农村土地细碎、劳力老龄、管理低效等突出问题。小田并大田,便于运用现代农业科技手段,生产资料投入亩均降低128.95元,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减少11%、19%;采取增施有机肥、秸秆粉碎还田等措施,水稻亩均增产50斤、增收70元,综合纯利润增加361.95元……
“今年3月,‘枝江玛瑙米’成功获评‘中国气候好产品’,品牌价值达到32.88亿元。”枝江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长青还告诉记者,品牌溢价下,每亩增收60元。
以小流域综合治理,撬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村民群众尝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枝江将继续坚持源头治理、系统推进、统筹推进,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目标。
三峡日报记者 杨婧 通讯员 郭雪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