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记者 万龙云 通讯员 黄蒙 郑家录
我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建造起这些庞然大物的?行走在江河之上、群山之间,这个问题时刻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从葛洲坝、西北口大坝到三峡大坝……在2.1万平方千米的宜昌大地上,我们建造了大大小小455座水坝。它们如同455个“勇士”,守护着农田、乡村、城镇以及一片又一片家园。
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及水资源学家王浩接受采访时认为,宜昌大坝数量多、类型丰富、代表性强,堪称世界大坝博物馆。
世界坝工界的明珠
中国大坝群里,有多颗璀璨的明珠“籍贯”宜昌。
2024年汛期,三峡大坝再度经受了考验。特别是长江中游部分区域发生洪涝灾害后,三峡大坝又一次挺身而出,发挥了“定水神针”的作用。
面对大江大河,我们一度赤手空拳。如今,一座座混凝土重力坝凭借其“体重”与地基产生的强大摩擦力,以抵挡奔腾的江水,成为防洪的中坚力量。
三峡大坝,这座高181米,全长2309米的庞然大物,以1600多万立方米的混凝土浇筑量成为世界最大的常规混凝土重力坝,它也是我国97000多座大坝中最璀璨的明珠。
站在西北口大坝上,时任黄柏河水利水电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现已87岁的黄峄感慨万千。1985年,中国最高的面板堆石坝仅41.5米,而巴西等国早已筑到110米甚至160米。当时我国刚刚引进面板堆石坝新技术,水电部决定在全国寻找一座百米级大坝进行试验,西北口大坝成为幸运儿。
早期,人类常以砂石和人工开采的块石来堆筑大坝,故称堆石坝。但石料颗粒粗,易发生渗水。堆石坝最后获得混凝土的加持,在坝体的迎水面铺设一层混凝土面板便能完成防渗,这便是面板堆石坝。
以西北口大坝为起点,中国人向天空进发:广西南盘江天生桥大坝高178米,清江水布垭大坝高233米,刷新世界面板堆石坝最高纪录。面板堆石坝也因安全性好、适应性强和造价低,取代土坝成为我国山区河流建坝首选坝型。
镌刻时代的印记
王浩院士表示,大坝的类型十分丰富。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地质地形、材料以及当时的经济条件,都是坝型的参考因素”。
宜昌地质多样条件复杂,筑坝历史悠久,1952年,宜昌开始筑坝建库。除三峡大坝、西北口大坝之外,宜昌还诞生了许多有份量的大坝:
1970年12月26日深夜,毛泽东主席在中央批复稿上落笔写下:“赞成修建此坝”。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工程由此“上马”;
20世纪80年代,中国先后开工的百万级水电站有5个,人称“5朵金花”。隔河岩水电站就是其中之一。清江隔河岩大坝,上部是重力坝,下部是拱坝,斜拱坝的设计改写了我国的坝型库;
在宜昌西南,一座大坝宛如一只白鹤,轻盈地停留在峡谷中,招徕河在这里积攒能量。招徕河大坝的拱形结构,可以将水流的推力顺势传递给两岸的山体,因此不需要重力坝那样庞大的体量,便足以维持自身的稳定。招徕河大坝是湖北第一座碾压混凝土拱坝,也是当时世界最薄的百米级碾压混凝土拱坝。
还有一些大坝,充满了建设者独特的构思,镌刻着时代的印记:
黄柏河天福庙大坝是湖北第一座浆砌条石双曲拱坝;渔洋河香客岩浆砌石连拱坝如舒展的花瓣,全国少见;
在玛瑙河支流上,泉河大坝、白河大坝、火山口大坝……这些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坝,见证了那段火热的岁月。
时间和劳动者的杰作
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
为了争取到试点机会,黄峄三次进京汇报。在时任水电部部长钱正英的办公室里,钱正英嘱咐他们:建好西北口大坝,“为全国大坝建设探路”。
黄峄说,作为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水利工作者在西北口大坝工地开展了大量科学实验,岩体爆破、斜坡碾压、面板浇筑均实现技术突破。
葛洲坝是我国水电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提高了我国水电建设的科学技术水平,培养和锻炼了一支高素质的水电建设队伍,为三峡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每一座大坝都是时间的产物:西北口大坝历时5年建成;葛洲坝1970年开工,1981年蓄水;三峡工程历时40年反复论证,1994年开工,2020年宣告全面完成……
每一座大坝都是劳动者的产物:天福庙水库大坝,2万多民兵搭芦席棚睡在山谷中;葛洲坝工程开工,全国5.5万名水电精英汇聚宜昌;三峡工程开工后,工地上工人最多时超过3万名……
筑坝者逐渐凋零,但他们用尽毕生心血筑起的大坝依然巍然屹立,守护着大地和后来者。
市政协副主席、市水利和湖泊局局长靳鹏说,宜昌因水而生、因坝而兴,水库总库容523亿立方米,全国第一,领舞世界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坐拥全国30个大型灌区之一的东风渠灌区,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这些屹立在山谷河流之上的大坝,是时代见证,更是国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