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4日
星期二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4版: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

闪耀人民力量的光辉 凝结共产党人的奋斗结晶

新宜昌,治水75年

“在我们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一些地方几度繁华、几度衰落。历史上很多兴和衰都是连着发生的。要想国泰民安、岁稔年丰,必须善于治水。”——习近平(2021年5月14日,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处理好人水关系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

宜昌,因水而生,更因水而兴。从官庄水库到东风渠灌区,从引清入宜到引江补汉,从驯服长江到长江大保护,宜昌75年的治水历程,汇聚起不可战胜的人民力量,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闪耀着中国共产党人治水的智慧结晶。

从“没水喝”到“喝好水”

“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水路九连环……”这首曾唱响中国的《山路十八弯》就诞生在长阳大堰乡。“大堰乡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像藕一样,存不住水。”长阳农村供水服务中心主任雷一喜说,“饮水贵如油”是当地的真实写照。

2023年7月,投资4600万元的大堰供水输配水管网一期工程完工。清江水“坐电梯”向上爬升670多米,“终于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个澡了。”集镇居民龚海艳开心地说。

饮水难,水难饮,是老百姓的心头大患。治水,从最紧要处破题。75年来,宜昌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不懈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建成了比较完备的供水保障体系。

1958年9月,宜昌启动汤渡河水利水电工程建设。2.5万名民工在主战场汤渡河村苦战,3万市民参与建设东山运河,让13万宜昌城区人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8月26日,远安县洋坪镇芭芒店村村民陈克喜发现家门口铺设好的供水管道口开始不断有水涌出,一问才知道,是隔壁村的九里岗水厂已经正式通水。

九里岗水厂是宜昌山区最大的农村水厂,整合了39个小水厂,可满足8.8万村民日常生产生活用水,供水能力较之前提升25倍,真正让群众从“有水喝”变为“喝好水”。九里岗水厂也是一座“智慧水厂”。

一股股甘甜的清泉正悄然改变着村民们的生活。75年来,全市建成集中供水工程1911处,分散供水工程3万余处,乡村受益人口238万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5%,实现了人人有水吃、人人吃好水的目标。

江南,楠木溪水库正在“梳大背头”。楠木溪水库大坝加高加厚,提高库容以等待清江水。楠木溪水库将是清江水过江入城的“中转站”和“存储罐”,为构建宜昌主城区双水源供水格局、保障供水安全、践行流域综合治理、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水资源保障。

绿色发展生态优先

宜昌第一次把水能变成电能,是1956年建成发电的宜都市谢家洞水电站。当时电能仅能解决学校、机关的照明和农副产品的粗加工问题。

随后,小水电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兴山县仅用6年就实现全县用电自给自足,撬动了县域经济振兴,造就了中国500强企业——兴发集团;黄柏河完成梯级开发,四库五电站年发电量一直稳定在1亿度左右,为改善宜昌电力短缺立下了汗马功劳。全市铁腕推进小水电绿色转型升级,创建全国绿色小水电示范电站124座,占全国的12%,位居全国第二。

众星拱月。在三峡工程以及葛洲坝的带领,宜昌以全国0.2%的土地装备了全国7%的水电装机容量,照亮了半个中国,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水电之都。

9月12日,清江保护日。当天清江流域恩施、宜昌两地十县市的志愿者开展巡河护河志愿服务活动。

宜昌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谆谆教诲,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对症下药,精准施策,让人民普遍感受到身边的水更清、家乡的水更美、河湖带来的幸福感更强。清江入选全国“最美家乡河”,金湖荣获“长江经济带最美湖泊”,黄柏河等14个河湖入选全省“示范河湖”。宜昌河湖长制工作2020年、2021年先后受到国务院、省政府督查激励。建立跨市州河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入选2022年全国基层治水十大经验。

江豚逐浪。持续推进长江十年禁渔,江豚长期安居宜昌,已由2015年不足5头增长到4个家族20头以上。

绿色发展,有一个非常有力的数据佐证。2013年至2023年宜昌GDP从2818亿元增长到超过5756亿元,全市用水总量却一直稳定在19亿立方米,万元GDP用水量较2013年下降38%。

水润沃野保粮丰

保障粮食安全,端稳中国饭碗,水利是命脉。

1958年1月,宜都幸福渠动工,拦河筑坝,向渔洋河要水要粮要电。这比河南林县红旗渠工程还要早两年。

“大石头都是杠子穿杠子抬下山的,”当年的修渠人李祖元住在取水口之上,“喝不上幸福渠的水,但可以吃上幸福渠的粮。”对未来的憧憬,让数万民工精神抖擞,勇往无前。1969年底,工程竣工,灌溉8.12万亩农田,占宜都农田面积的40%。“为了开凿幸福渠,先后有52名民工献出了宝贵生命,”宜都市熊渡电业综合部负责人邹享武说。

20世纪60年代初,宜昌连续3年特大干旱。省、市水利部门决定从黄柏河引水,满足农业灌溉需要。1966年冬,尚家河水库、东风渠总干渠开工。这个大手笔诞生了诸多“历史地标”,如普溪河渡槽、宋家嘴渡槽,他们似蛟龙飞于田野山间,气势恢宏。

为“接住”远道而来的水,宜昌建设了跑马、胡家畈、火山口等水库,以及数百条干、支渠道。星罗棋布的渠道,让东风渠实现灌溉耕地116.2万亩,收获了“宜昌粮仓”的美誉。

“人民水库人民修,修好水库为人民。”翠绿的田野上,巩河渡槽槽墩上用生石灰写的两行标语依然醒目,一下子把人带回到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

当阳市沮漳河三角洲地带,是重要的粮棉油产区。但是,该区域没有骨干水利工程作支撑,常年靠天收。“巩河水库是宜昌第一座大型水库。”当阳市巩河水库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兰华谭说,巩河水库1959年冬开工,因遭遇三年自然灾害被迫停工9年,1970年复工,1974年8月竣工。兰华谭说,修建巩河水库,超过20位民兵牺牲,“战天斗地是一种乐观的精神,但过程却极为艰辛。”

巩河水库用日日夜夜的流淌回报了每一个人。巩河水库长期是当阳城乡集中饮用水唯一的水源地,覆盖38万多人和近10万亩稻田,抚育了一代又一代当阳人。

全力共织国家水网

再次回到江南。

优质的清江水将从倒影峡跳出隔河岩水库,过丹水,穿文佛山,补楠木溪……开始无动力的旅行。“这趟旅行预计2025年6月开启,”负责项目施工的宜昌市黄柏河流域管理局局长李永涛说,下一步计划过江,“向江汉平原补水。”

以清江水系连通为代表,宜昌立足主体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格局,不断构建“西水东引、南北共济、河库联调、水润宜昌”的现代水网。东宜供水工程、官庄水库至梅子垭水库连通工程、高铁新城水源保障工程……一个个重大跨流域、跨区域引调水工程不断开工建设,初步形成了“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配置总体格局。全市水利工程供水能力超36亿立方米。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总经济师郦建强说,目前江汉平原地区水源单一,引清入宜工程实施后,未来清江水还可能达到江汉平原以东区域,用现代水网“纲、目、结”的结构来说,这个工程就是湖北水网中重要的“纲”。

9月15日,三峡库区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中线引江补汉工程龙潭溪取水口施工现场一片忙碌。

作为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标志性工程,引江补汉工程建成后,将实现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隔空“牵手”,为远期调水增加了多个方向。

郦建强说,宜昌境内有长江和清江,水资源丰富,同时坐拥中国最大的“水盆”——三峡水库,宜昌还是国家和湖北多个重大调水工程的水源区,是湖北“荆楚安澜”水网的关键支撑。

国家机遇再次垂青宜昌。引江补汉及输水沿线补水工程等一个个重大水利工程正加速谋划实施,宜昌将成为“四横三纵”国家水网的重要节点。

未来的宜昌必将因水更美、因水更兴。

三峡日报记者 万龙云 通讯员 黄蒙 郑家录

本版图片由郑家录 摄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4-09-24 闪耀人民力量的光辉 凝结共产党人的奋斗结晶 1 1 三峡日报 c297971.html 1 新宜昌,治水75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