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委政法委原常务副书记、司法局局长黄传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调解工作近30年,他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倾听、共情、找焦点、找结合点、握手言和”的矛盾纠纷化解心理疏导“五步工作法”,被评为宜昌市“十大政法工作品牌”,有效化解了大量的社会矛盾和重大疑难纠纷。退休后,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化身为人民群众的贴心调解员,专注解决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疑难杂症”。“黄传教调解工作室”2020年4月正式成立以来,已调解劳动关系类纠纷32件,赢得了当事人的广泛信任和尊重。
担当调解重任,构建专业“预备队”
2020年,邓某以借用资质的方式承包了一项工程。然而,随着工程量的显著增加,实际造价也大幅上升。遗憾的是,发包方为减少自身支出,在未告知实际施工人的情况下,擅自与借资方进行了决算,导致实际施工人蒙受了超过200万元的损失,进而造成大量农民工工资无法按时支付。“黄传教调解工作室”对此高度重视,多次组织相关部门及专业律师进行深入调解,最终成功揭示了事实真相。经过不懈努力,发包方同意承担额外增加的215万元工程费用。
在黄传教的积极引领下,“黄传教调解工作室”进一步壮大了专业团队。目前,调解室已聘请了2名具备丰富调解经验的专职调解员,并邀请了5名资深律师参与劳动关系纠纷的调解工作。同时,还积极组织协调村(社区)法律顾问及村(社区)治调主任作为义务调解员,共同参与劳动纠纷的化解。这一举措不仅促进了调解团队结构的合理化与优势互补,还有力推动了全区人民调解工作水平的稳步提升。
心系弱势群体,不怕麻烦“愿管事”
困难户郑某在某企业仅工作三日后便不幸受伤,企业初期提供三个月的医疗援助,但病情未见好转,企业推卸责任,使郑某陷入困境。在此情况下,郑某转而求助于“黄传教调解工作室”,调解室迅速组织双方调解,并同步为郑某争取法律援助及区总工会的困难帮扶支持。通过多方协调与不懈努力,成功帮助郑某渡过难关,并促使双方达成和解协议。
在处理劳动关系纠纷的过程中,黄传教深知其面对的大多是弱势群体,工作任务繁重且挑战重重。然而,黄传教始终秉持着以群众为中心的工作理念,以群众认同的态度倾听其诉求,采用群众认可的方式查明事实真相,运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语言阐述法理,并借助群众信服的方法有效化解纠纷。“调解工作虽累,但当我们看到劳资双方最终握手言和的那一刻,所有的付出与努力都显得那么值得。”黄传教说。
调解有道有方,法理相融“解心结”
三斗坪镇村民高某、赵某参加某集团公司组织的工程队,赴柬埔寨修水电站。两人因琐事引发斗殴,高某不幸身亡。死者亲属要求集团公司按工亡待遇赔偿400万元,而公司却只同意10万元的人道主义赔偿。因双方分歧较大,“黄传教调解工作室”临危受命,组建工作专班对案件展开深入细致的分析研判,在第一时间形成了死者非工亡的定性。在此基础上,黄传教通过“背靠背”找焦点、“面对面”找结合点的沟通方式,做好关键人员的思想工作,促成他们接受非工亡事件定性,降低赔偿期望值。同时,还通过以案说法,使公司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管理纰漏,明确赔偿责任。
经过20多个小时不分昼夜的谈判与沟通,双方最终同意参照人身损害赔偿办法,签订赔偿协议。这桩跨国纠纷的化解,做到了于情、于理、于法的高度统一。调解室牵头调解的这起跨国重大矛盾纠纷,成功凸显了“五步工作法”在实践中所起到的真实作用和效果。
多元沟通协调,联合调解“维权益”
向某经人介绍受聘到某异地企业从事驾驶工作,2020年5月,向某驾驶企业所有车辆在夷陵区发生交通事故,向某当场死亡。向某的家人要求享受工伤待遇,企业认为向某不仅不能享受工伤待遇,而且要赔偿车辆损失。向某家属申请调解,企业坚持不同意,双方僵持不下。调解室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联系企业所在的劳动仲裁部门受理此案,最终在仲裁部门主持下调解化解了纠纷,维护了劳动者的权益。
近年来,夷陵区通过构建“黄传教调解工作室+人社+法院”工作机制,畅通群众诉求通道,构建诉讼与非诉无缝对接的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有效预防化解基层矛盾纠纷。
黄传教调解工作室的成功,是夷陵区调解基层矛盾的一个缩影,2024年,夷陵区人社局充分发挥基层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的示范作用,积极探索建立社区(乡镇)调解中心、“名人名企”工作室、企事业单位调解中心、行业调解中心等具有夷陵特色的基层调解组织,增加多元化解纠纷途径,把纠纷解决在基层。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劳动争议调解组织352个。
三峡日报通讯员 谭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