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记者 尤蔓 通讯员 刘艳金 易贤慧 李珺秋
10月12日,记者来到当阳市玉泉街道三桥村锦益渔业养殖基地,只见方方正正的水池里,身形硕大的鲟鱼正在嬉戏觅食,100米开外的鲟梦园无菌加工车间,一盒盒鱼子酱正在这里加工,走向全国。
率先试水养殖鲟鱼
1999年,通过三桥村招商引资,一家来自洪湖的水产养殖企业看中了这里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开始试养鲟鱼。第一批鲟鱼2001年试养成功,年产量达到10吨。
从此鲟鱼在三桥村扎了根,一养就是25年。2014年,留学归来的本村青年刘剑飞放弃即将入职的工作,在家乡发展鲟鱼规模养殖。
2015年,刘剑飞注册成立当阳锦益渔业有限公司,从事鲟鱼养殖、技术咨询、免费科技推广等业务。他和合伙人首期投资50余万元购买了20万尾鲟鱼苗,经过一年半的精心喂养,鲟鱼个头平均长到了1斤半,首批出售2万尾,收入40万元,他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遭遇挫折东山再起
2020年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冲毁堤坝,养殖车间倒塌,鲟鱼成批死亡,直接经济损失600万元,刘剑飞一度陷入了沮丧之中。痛定思痛,他调整思路,请来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设计规划厂房,新建了7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从传统的池塘养殖、网箱养殖模式逐步向渔业规模化、专业化、生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在他的带动下,三桥村越来越多的农户搞起了鲟鱼养殖和特色农家乐。村民任华去年仅养殖鲟鱼一项,就获得近50万元的收入。50多岁的村民史光德在基地务工年收入5万元,村民汪阳成的鲟鱼农家乐开张以来,年营业收入达30万元。
随着生态养殖发展模式的成熟和品牌影响力扩大,刘剑飞开始尝试活氧包装加网上销售,通过不断发展,最终形成“基地+农户+门店+网络”的新型发展模式。
“黑色黄金”俏销市场
在鲟梦园,一箱箱鱼子酱被工作人员装进冷链车,它们即将被运往广州、上海。
在鱼子酱加工过程中,工作人员选取7年至10年的成品鲟鱼,把剖腹取卵、鱼卵搓洗、加盐腌制、熟化、装罐整个过程控制在15分钟以内,最大程度保证鱼子酱的新鲜。
根据市场行情,刘剑飞把目光锁定在鲟鱼鱼子酱加工,新建的1000平方米鱼子酱生产车间于今年5月20日正式投产。
与此同时,鲟鱼养殖的品种也逐渐调整为生产优质鱼子的杂交鲟、大白鲟。刘剑飞告诉记者,未来打算新上一条鲟鱼制品生产线,开发鲟鱼筋、鲟鱼软骨、鲟鱼罐头。鲟鱼皮用来制作皮具、提取金属硫蛋白,建成后年产值可达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