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潇潇
前些日子,笔者和身边的小伙伴交流假期带娃出游经验时,齐刷刷地表示“碎”了。
原因很多人都懂:你花了大价钱,想带孩子去感受一下诗和远方吧,他心里惦记着快点回酒店看电视、吃外卖;
你想让娃通过博物馆科技馆长长见识吧,那些春秋的古剑、战国的编钟等,还不如路边的沙坑吸引人。
每次家长们都会发誓下次再也不带娃出门了,可到了下一个假期,又陡然生出些亏欠感:平时忙于工作陪娃少……然后又开始蠢蠢欲动。
网络上相关话题也着实不少,网友们看法不一:“带娃出游其实是家长自己想出去玩娃却没人带。”“成人以为好的东西,孩子不一定能理解。”
带娃出游却吃力不讨好,反映出了什么?
要端正带娃出游的初衷。在所谓“旅行增长见识”的背后,暗流涌动的是消费层次的较量。很多家长自己也搞不明白,究竟是真心想带孩子出去“见世面”,还是跟风心态上头。如果说旅游只是出去好吃好喝好玩一番,为了面子领孩子到此一游发个朋友圈的“见世面”,还不如不去。
要培养孩子的深度参与感。旅途中孩子不配合,并不是故意拆台,而是他们和父母没有同频。不妨在旅行前给孩子做前期预热,拉着孩子一起做攻略,遇到问题让孩子帮忙想办法,孩子就不会觉得自己的喜好被忽略被敷衍。同时,还能培养孩子的筹备能力、计划性和责任感。
要明白什么样的旅行对孩子有益。长见识,不在于去过多少地方,更不在于旅行地有多高大上。不如带孩子去学过的课文里、背诵过的古诗里出现的地方,孩子们读过的书变成走过的路,这才是真正的寓教于乐。旅行中,随时与孩子分享旅行的感受,让孩子拥有深层次的旅行体验,这才是旅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