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婆婆,吃早饭了没?我去买菜,您要带些吗?”10月28日一早,家住猇亭区云池街道下马槽社区宜化小区的李琴就给自己的帮扶对象田婆婆打去电话问候。这是她每天早上出门前的“必选动作”。
“小李经常陪我聊天,还帮我买东西、剪指甲,是个很贴心的姑娘。”田婆婆逢人就夸李琴。
得益于下马槽社区的“邻里守望”试点建设,这样的暖心故事每天都在宜化小区上演。
宜化小区是个有近40年历史的老旧小区,有房屋23栋59个单元,常住居民767户1102人。随着企业改革,小区部分住房已对外出售,属于典型的杂居小区。因小区未正式移交给社区,管理有些难度。特别是小区60岁以上老年群体占比高达40%,如何让老人在家安心养老,成了压在下马槽社区的“心头石”。
下马槽社区以党建为引领,秉持“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理念,将“邻里守望”试点建设作为深化共同缔造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有效抓手,着力打造宜化小区的幸福生活。
为深入推进宜化小区治理,下马槽社区着力建强“红色堡垒”,以宜化集团移交的14名退休党员为主要力量,成立小区党支部,推选“懂管理、知小区、熟民情”的宜化工会原主席邓云玉为党支部书记。同时,根据“四长两队”组织架构,依托宜化保卫科、网格中心、派出所、党员及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完成宜化小区治理力量集结。截至目前,共有2名网格员、1名警长、90名志愿者、15名应急突击队员、23名楼栋长、59名单元长,有效打通了小区治理死角和服务“神经末梢”。
今年以来,下马槽社区召开坝坝会、板凳会10余场次,入户连心走访200余人次,在细致了解、掌握小区居民实际需求后,建立需求清单、民情清单、资源清单,挖掘出8名小区能人、热心人参与小区治理。根据清单内容、人员数量、楼栋分布等实际情况,小区党支部将14名党员划分为4个楼栋党小组,积极引导小区居民按照结对帮扶模式开展“邻里守望”微服务。
截至目前,小区“邻里守望”对象共有30余人,参与“守望者”也有24人,实现了小区由“邻里对望不相识”到“邻里守望一家亲”的转变。
为持续开展“邻里守望”微治理,给小区居民提供暖心服务,下马槽社区先后组建了8支居民志愿者队伍,每月开展至少4场志愿服务活动,涉及居家养老、健康义诊、便民服务、法律宣传等多个方面,并将志愿服务融入社区的“美丽拾分”积分兑换项目,引导更多群众加入志愿者队伍,实现由“被服务”到“为大家服务”的转变。
“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社区志愿者帮了我大忙。现在,我也成了一名社区志愿者,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助更多人。”社区志愿者万俊说道。
三峡日报记者 沈媛 通讯员 杨祖红 葛建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