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性意义的能动主体,宜昌在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进一步精准发力育才、千方百计聚才、关怀备至留才,打造区域人才高地,增强发展核心竞争力,为加快打造世界级宜昌夯实人才根基。
聚焦产业布局,做到育才有方
育才是引才的源头,要围绕宜昌“3+2”主导产业布局,贯通产业链、价值链、人才链和创新链,提升育才精准度。
培育科技型高层次人才。大力支持本地高校围绕现代化工新材料、生命健康、新能源及高端装备等专业培育培养科技性人才,积极争取外地高校到宜新建院校、科研合作平台,做大高等教育体系增量。按照“一产业链配套一人才链”的发展思路,持续深化、优化“政府+院校+龙头企业”地产学研协作模式,推动企业人才需求目录融入学校教学周期,推动政校企资源的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为产业蝶变厚植科技人才基础。
培育产业技能型人才。聚焦“3+2”主导产业发展需求,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推进高校专业与主导产业的良性互动,鼓励在宜职业院校、高职和中职学校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培养工作格局,逐步实现“产业吹哨、党委派单、部门接单、阵地培养、人才上岗”的联培联育工作法,定期举办技能大赛,持续优化技能人才发展生态链,让有为之才脱颖而出。
发挥区位优势,做到引才有向
立足宜昌区位优势,找准引才切入点。
精准规划引才方向。在目前开展校园招聘的基础上,广泛征集在宜企事业单位的岗位需求,科学优化岗位计划,结合全国高校的优势专业,推动企事业单位精准引才、学生精准就业,实现人才与岗位相适、人才与事业双赢。充分释放宜昌对渝东、湘西、鄂西等周边区域的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彰显宜昌先发优势,有针对性地优化渝东、湘西、鄂西等区域的招才引才政策集聚人才。
精准匹配引才政策。持续优化并充分宣传利用“宜才码”小程序,实现以人才需求为先,界面简洁、操作方便,政策一键直达,并根据日常政策咨询情况、使用频度等维度评估,精准推送落户保障、住房租购、生活补贴、技能奖励等方面政策,形成“人才画像”与“人才政策”的精准匹配,并逐步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
精准细化引才方式。可在周边区域高等学校、高职院校、中职中专设立招才工作站,持续开展校园专场人才招聘会,并在社区层面推进和实施外来人才家庭福利提升政策,大力鼓励外来优秀人才作出家庭化迁移决策。鼓励多样化引才引人方式,支持用人单位、科研主体等以团队引才、项目引才、柔性引才、“揭榜挂帅”科研项目引才等方式引进人才。发挥人才“移动朋友圈”作用,鼓励以人引人,聚变式释放在宜人才的资源效能。
提升服务质效,做到留才有招
人才本身不是核心竞争力,对人才进行服务的能力才是核心竞争力。
优化事业环境。用活人才激励机制,加大人才发展“放管服”改革力度,赋予用人主体更多话语权和自由裁量权,赋予人才更大的技术决定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和更大的资源调度权,放手让他们把才华和能量释放出来,同时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保障工作质效。
优化安居环境。加快文化消费、体验消费和时尚消费等城市新场景打造和新业态培育;加快托幼、义务教育、医疗保障、文化休闲体育等公共服务配套升级,更好地守护“一老一小”;探索人才引进与本地房产去库存软性挂钩的相关举措,以房引人、以房定人,提升人才的获得感、幸福感。
优化服务环境。要有当好人才“娘家人”的行动自觉,坚持问需于才,通过座谈式、走访式调研,摸清在宜不同人才层次的生活和工作实际需求,科学制定需求清单和服务菜单,个性化、精准化、即时性、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切实解决人才引进后工作、生活、发展的后顾之忧,让各类人才在宜省心省力、宜居宜业。
(中共宜昌市委党校 翁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