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07日
星期五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7版:副刊

春天重回沮漳河

□ 郭扬华

当墨绿的鱼腥草和金黄的油菜花铺满沮漳大地,当阳的春天就从梦里醒来了。

站在两河口的大桥边,桥面正扩宽维修。凝望春水暗涌的沮漳河,记忆忽然苏醒了——那过去沮漳河交汇处,已不见昨日的波涛,早些年,漳河在上游张家大堤改道,从麦城的上游并流入沮河,眼前的两河口早已物是人非。

沿着河走,我与春天周旋久。

河道堤防局负责人介绍,近些年来,沮漳河治理力度非常大。市里响应长江大保护战略要求,实施沮漳河流域综合整治;政策银行还投放专项基础设施基金和水利贷款,支持河道清淤、护岸修复、堤防加固及水源涵养绿化带建设,完善防洪排涝体系,成效显著。以沮漳河为轴线的绿色生态长廊已然形成,“沮漳河水映流瑕,百里当阳着绿纱”天然画卷正在铺展。

两河口天很蓝,云很白,空气很清新,阳光很灿烂,两河口勃勃生机。古老的沮漳河长流不息,大道贯穿两河口的东西南北,一个个美丽富饶,水草丰美的平原村落星罗棋布。树木茂密青翠,田野金黄墨绿,鳞次栉比的楼房白墙黛瓦,和袅袅炊烟浑然一体,构成抽象创意拼图,把当阳的春天装扮得五彩缤纷。

看着奔涌的沮漳河水渐去渐远,作为一名曾经的水利工作者,我百感交集,一幕幕鲜活透亮的图景轰然而现。那么熟悉,那么亲切,拨动我的心弦,一下子唤醒了潜在我心底的那份水利情结。

这里是我的故土,也是我人生职业生涯的第一站。上世纪70年代末,我曾在这里抗洪防汛排涝。

沮漳河虽然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惊涛,没有长江气吞万里如虎的大潮,但它却是沮漳大地上的极富生命力的血脉,从古到今,不舍昼夜,哺育着沮漳流域的乡亲们。

历史上,沮漳河在给两岸百姓带来富足生活的同时,每年夏季的肆虐也带来了惨痛的灾难。两岸百姓因水而生、与水而斗的故事古已有之。守水护水,方能“靠水吃水”的理念也因此深入当阳人的骨髓。

那时,防汛的日子很辛苦。每年汛期,尤其是梅雨季节,沮漳流域总要下几场大雨,沮漳河水位高企不下,常常多天处于警戒水位。这时沿河两岸青壮年乡民都上堤巡查,严阵以待。防汛也成了地方党政重中之重的任务,地区、县里的领导亲临前线,坐镇指挥也是常态。作为防汛前线指挥部,我们堤防管理处更是高度警戒、全力以赴。

巡着沟渠,守着泵站,工作生活是枯燥寂寞的。春去秋来,寒暑易节,河面、堤坝、船只、村庄、树木,还有那苍苍的芦苇、霭霭的云雾和脆生生的鸟鸣……都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慢慢融进了我的生命里,我渐渐热爱上了堤防和古老的沮漳大地。

45年前,我离开两河口,还是小鲜肉。归来的我,早已是被尘世烟火濡染成了皤然老翁。

流水蜿蜒,天长地久。虽然“近乡情更怯”,但走上沮漳河大堤的刹那,我的心又开始澎湃。大堤外耸立的高楼代替了往日堤上的低矮的小平房,整洁宽敞的办公区里,亭阁楼台碑林有序排列,欣欣草木随悠悠春风荡漾。那年夏天的那场洪水,让流域上下警醒奋起。堤防整治培厚、河道越堤拓宽、“引漳入沮”,一切早已没有了原有的踪影,沮漳河堤防管理处也升格为河道堤防管理局,旧貌变新颜,蒸腾着新欣气象。

我与昔日的战友及现在的年轻领导站在“沮漳治水记”碑文前,忽然觉得我与水利是有缘分的,我参加水利工作时,恰逢学习红旗渠精神,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组织水利工程人员赴林县参观学习,我未去成,甚为遗憾。不想若干年后我奉调中原,多次走近红旗渠,参与了干渠维修和纪念馆扩建所需贷款支持的讨论。难得的是竟然还意外巧遇她的创造者杨贵,我为此写下了纪念长文《红旗渠畔邂逅杨贵》。我相信,这是我命中注定的水利情缘。

两河口大桥还在,沮漳河静静流淌,迎接游子的归来。

两河口大桥还在,如同静观世事的智者,伴随着沮漳人走过愁云惨雾、腥风血雨,走过水患饥馑、悲欢离合,见证这疏浚加固治理后的绿色生态长廊,见证当阳人的信义古风。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5-03-07 1 1 三峡日报 c309083.html 1 春天重回沮漳河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