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在宜昌市点军区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项目现场,项目主体结构已经全部完成,张彬和项目团队正全力推进装饰装修工作,预计今年6月份完工。这也是他在宜昌参与的第3个项目,张彬与宜昌的缘分始于8年前。2017年,中交二航局中标宜昌市首座跨径千米级特大型钢梁悬索大桥——伍家岗长江大桥,张彬被任命为该项目副总工,开启了与宜昌的不解之缘。
精益求精的“细节狂人”
时针拨回至2018年9月末,江面吹来的风已有了丝丝凉意,张彬一大早就匆匆赶往引桥施工区。
“张总,你来得正好!”迎面走来的是大桥北引桥施工队伍负责人老李,他知道,张彬这又是惦记着7号墩身的钢筋绑扎情况,来检查了,短短三天,已经来了不下10次。
“明天业主和监理就要过来进行三方验收了,该整改的都要赶紧搞到位啊。”张彬边说边上前用卷尺检查起主筋间距。绑扎完成的钢筋像一团未拆封的毛线球,工整而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那是一定,你看这排的弯折角度,都按标准调整过了,绝对可以放心。”老李胸有成竹地说。
“你看这些套筒外露的螺纹长度,尽量能保持一致最好。打造品质工程,就是靠这些细节一点一点累积起来的。”张彬严肃说道。
为进一步做好质量管控,项目部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现场施工技能比武活动,参评人员涉及项目部所有员工和产业工人,针对墩身的钢筋绑扎、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各环节,制定了数十条考核标准。
勇于克难的“技术控”
伍家岗大桥主塔设计新颖,每一面都有一对混凝土装饰条,但在施工中,随着塔柱的向上“生长”,装饰条的位置不断向内移动并形成弧度,而用于主塔施工的爬模平台却始终保持垂直搭设,导致与装饰条施工区域产生偏离。
面对这一棘手问题,“技术控”张彬茶饭不思,“平台整体往上攀爬不够灵活,那每条轨道单独移动呢?”想法一出现,张彬便与项目技术团队探讨起来,“塔柱施工有4个爬模平台,每个平台有3条轨道,我们能不能在保证平台的稳定情况下,每次只变动1条轨道呢?”
这个想法让项目的技术团队雀跃不已,经过各方测算,最终敲定可行技术方案,在轨道滑行过程中,增加临时支护,通过4个爬模平台,12次的轨道改变,平台与装饰条的施工矛盾得以解决,“空中变轨”成功实施。这一技术创新确保了主塔顺利封顶,还斩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技艺精湛的“绣工师傅”
2020年底,张彬来到有“最美国家地质科普公路”之称的宜昌G348三峡旅游公路项目部,担任副经理一职。该项目是连通宜昌市区和世界闻名的三峡大坝的唯一国道,拥有着特殊的意义。
初到项目部,张彬便惊觉到,项目地质的多样、环境的脆弱、施工场地的逼仄都将成为项目技术施工和成本管控的“拦路虎”。
项目施工建设的莲沱大桥地处峡谷风口,采用S形波纹曲线架设,上部结构采用钢管桁架空间体系组合式主梁,由2300余根杆件组成,在施工过程中极度考究现场施工人员的焊接技术,工人们都戏称这是在给钢筋做“绣活儿”。
张彬便将“绣活儿”做到底,针对两座桥各自的特点,分别制定了详细的专项施工方案。其中,莲沱1号桥采用定制钢桁梁直接运抵施工现场安装,有效减少了对现场环境的影响。莲沱2号桥在长江水位线以上砌起5米高的挡土墙,防止塌方等地质灾害对长江的影响,同时采用清水桩工艺,从源头上确保桩基施工的泥浆不入江。
此外,他还带领团队针对桥梁线性难点,开展技术攻关,莲沱2号桥桥型为“S”型小半径圆曲线,纵、横坡度大,项目团队通过多点定位测量模拟每片T梁安装线型,优化架梁方案,有针对性地强化现场管控,确保了桥梁线性符合设计精度要求,这也成了宜昌G348三峡旅游公路的精华部分。
2023年3月,这条倾注张彬心血的旅游公路,在第六届中国旅游交通大会上,被授予2022年度全国交旅融合创新项目(旅游公路)。
三峡日报记者 孙玉敏 通讯员 胡爱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