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3月28日
星期五
  出版
首页
分享按钮
第A8版:副刊

用音乐传递出长江儿女的精神力量

——宜昌籍著名作曲家张渠访谈录

张渠资料图

张渠(右)工作照

三峡日报记者 宋潇潇

一群穿着东北大花袄的黑色机器人整齐地跳着秧歌、转着手绢,动作机械却充满喜感。当它们精准地接住甩出的手绢时,观众们啧啧称奇……今年央视春晚,最受人瞩目的节目当属张艺谋联手张渠等倾力打造的《秧Bot》。其中,音乐部分融合东北秧歌乐器与现代电子风格,被国内网友盛赞为“传统秧歌的赛博重生”。

“在创作中,我会融合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就像长江接纳支流一样,展现出包容开放的态度。”担纲《秧Bot》音乐创作的张渠坦言,将东北秧歌与现代电子音乐融合,就是一种创新的尝试。“希望通过音乐传递出长江儿女包容开放的精神力量。”

张渠是土生土长的宜昌人,长江文化的哺育和滋养赋予了他包容开放、勇于创新的精神特质。在其音乐创作生涯,将这种精神特质一以贯之地发扬其中,使得他的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3月24日,张渠在接受三峡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期待能与家乡的民间艺人合作,汲取他们的音乐智慧,让作品更原汁原味。将以举办音乐活动、发布音乐作品的形式传播长江文化,让更多人听到长江的声音,了解长江文化的魅力,擦亮长江文化品牌。

人物名片

张渠,湖北宜昌人。中国歌剧舞剧院特邀首席音乐总监,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国风音乐领军人。创作的剧目多次荣获国内外大奖,受邀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林肯艺术中心、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展演。凭借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厚的音乐造诣,近年来,张渠在诸多国家级大型重点项目及优秀剧目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从北京冬奥会的《构建一朵雪花》、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的《山水共清晖》《荷桂共生辉》,再到央视春晚节目《满庭芳·国色》《秧Bot》作曲;从二十多部大型民族舞剧如《孔子》《李白》,再到张艺谋执导的《无界·长安》《归来三峡》等,张渠的作品始终以独特视角和创新表达,展现出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名家访谈

“科技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

记者:张渠老师您好,您的作品《秧Bot》可谓是今年春晚的最大亮点之一。您大胆创新,将东北秧歌与现代电子音乐巧妙融合,让东北秧歌焕发出新活力。请分享一下《秧Bot》的创作历程。

张渠:《秧Bot》是我与张艺谋导演的第四次合作,同时也比较能理解导演想创作这个节目的理念,所以这次在创作《秧Bot》时,我依然是想做一些不一样的尝试,让传统的东北秧歌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火花。

起初,我通过深入研究,了解了东北秧歌的经典旋律、乐器构成,以及和声、曲式结构,从这些方面捕捉了不少的灵感。首先,旋律是引发大众情感共鸣、传承文化的关键,因此我最先着手旋律部分,努力在凸显东北秧歌浓郁生活气息和地域风情的同时,创作出既好听又极具记忆点的旋律。然后是全曲各个段落的速度设定,通过与宇树科技的工程师几次深入的沟通和实操,让机器人在适合的速度上去做一些高难度的技巧,音乐的速度来匹配机器人的极限速度,达到视觉的冲击。

配器上,我将传统东北秧歌的独特乐器,像唢呐、板胡、锣鼓,与现代EDM、Hip - Hop等音乐风格中的电子音色、鼓节奏相融合,营造出人与机器人对话的奇妙感觉,推动旋律发展,使其与舞蹈肢体动作紧密契合。整个创作过程历经三个月的反复打磨,团队在无数次推翻与重建中坚守匠心,最终才让《秧Bot》以完美的姿态登上春晚舞台。

记者:《秧bot》引发了国内外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关注和热议,您认为当下年轻人通过这样的形式重新认识传统文化,最大的意义是什么?

张渠:我觉得最大的意义在于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以往,传统秧歌更多是老一辈人的热爱,年轻人关注度不高。但当机器人加入表演,整个形式变得新奇有趣,成功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秧bot》借助了科技的力量,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路径。当年轻人开始对传统文化感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去了解、学习,甚至参与到传承中来,这样传统文化就能在新时代得以延续和发展。而且,这种创新形式也让国际观众更易理解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

记者:今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开闭幕式再一次用“创意+科技”呈现了东方美学,您作为主创之一,请问灵感来源于哪里?请您分享一下创作的体会和收获。

张渠:灵感主要来源于对东方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对科技发展的敏锐洞察。东方美学有着独特的韵味和内涵,像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留白、意境等元素,都给我很多启发。同时,科技的飞速发展让很多创意得以实现。在创作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科技与艺术融合的魅力,它能打破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局限,创造出更震撼的视听效果。通过这次创作,我收获了很多宝贵经验,也更加坚定了在艺术创作中不断探索创新的决心。而且与众多优秀团队合作,大家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也拓宽了我的创作思路,让我对艺术创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土家山歌质朴的旋律带给我通感”

记者:在观众心中,您是中国古典舞剧的初代作曲“大神”,被网友们昵称为“渠大”。但近年来,您先后忙于冬奥会开幕式文艺演出、央视春晚,以及亚运会开、闭幕式文艺表演,中亚峰会五国元首迎宾仪式等国家大型活动,参与舞台剧创作,尤其是传统舞剧作品反而不多。请谈谈您的音乐创作转向的体验与感悟。

张渠:从专注舞台剧创作到参与众多国家大型活动的音乐创作,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参与这些大型活动,让我有了更广阔的舞台去展现自己的创作理念,也让我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这种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在这些活动中,我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审美需求,甚至有些国家级别的大型活动,前期音乐创作都是采取的比稿PK制入选,这就促使我不断突破自己,尝试新的创作手法和风格,随着一次次的作品入选,也让我在创作上的自信心不断增强,在创作时更加游刃有余。

但同时,我也很怀念舞台剧创作时那种深入挖掘故事内涵、与演员紧密配合的过程。所以在未来,我希望能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既能继续参与大型活动,又能回归舞台剧,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记者:从2022北京冬奥会开幕式节目《构建一朵雪花》、2023央视春晚节目《满庭芳·国色》的音乐创作,到《孔子》《李白》《昭君出塞》等大型舞剧,再到《秧Bot》,您的作品都带有强烈的民族、国风、地方特色等元素,这种文化自信是否与您是少数民族、在宜昌成长时感受到的巴楚文化底蕴有关?

张渠:当然有关系。我是土家人,从小在宜昌长大,巴楚文化的独特魅力深深烙印在我的心中。那里丰富的民间音乐、舞蹈、传说等,都是我创作的灵感源泉。巴楚文化的底蕴让我对民族文化有了深厚的情感和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在创作中自然而然地想要展现这些独特的文化元素。这种文化自信是从小培养起来的,它贯穿在我的创作生涯中。无论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气磅礴,还是凸显地方特色文化的独特韵味,我都希望通过我的音乐,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文化,让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闪耀光芒。

记者:您曾经说过,“好的音乐可以给观众带来通感”,您在成长过程中,家乡的哪些音乐带给您通感?是否成为了您音乐创作上的启蒙?

张渠:在我的家乡宜昌,土家的山歌、薅草锣鼓等民间音乐对我影响深远。小时候,听着长辈们唱起这些歌曲,那质朴的旋律、真挚的情感,仿佛能把我带入到田间地头、山水之间,让我感受到劳动的快乐、生活的美好,这就是一种通感。这些音乐就是我音乐启蒙的重要部分,它们让我对音乐有了最初的热爱和感知。从这些民间音乐中,我学会了如何用简单的音符表达丰富的情感,也明白了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比如像在为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创作《构建一朵雪花》作品时,我也借鉴了这些民间音乐的元素,比如高腔山歌等,这也让我的作品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用音乐传递出长江儿女的精神力量”

记者:作为长江儿女,您认为我们的精神特质是什么?在您的创作生涯中,它是如何影响您的?您又是如何将这种精神特质融入到音乐创作中去的?

张渠:我觉得长江儿女有着坚韧不拔、包容开放、勇于创新的精神特质。长江奔腾不息,孕育了两岸的文明,也赋予了我们坚韧的品质。它接纳众多支流,体现出包容开放的胸怀。而在时代的发展中,长江儿女又不断创新,走在前列。在我的创作生涯中,这种精神特质激励着我不断突破自己,不畏惧困难。在面对创作瓶颈时,我会像长江冲破险阻一样,努力寻找新的思路。在创作中,我会融合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音乐元素,就像长江接纳支流一样,展现出包容开放的态度。

比如《秧Bot》将东北秧歌与现代电子音色融合,就是一种创新的尝试。我也希望通过音乐的节奏、旋律和配器,传递出长江儿女的这种精神力量,让听众在欣赏音乐时,能感受到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特质。

记者:宜昌是长江文化的富集之地,在挖掘长江文化内涵、擦亮长江文化品牌方面,您将如何通过音乐创作讲好“长江故事”?

张渠:其实这几年为家乡创作了很多的作品,比如湖北省运会开幕式的作品《昭君》、《屈原》、《嫘祖》,央视“诗画中国”在宜昌拍摄的特别节目《轻舟已过万重山》,长江文化艺术季闭幕式歌曲《天地长江》等。在创作这些作品时我都是想深入挖掘宜昌地区与长江相关的历史传说、民俗风情、人文景观等元素,将它们转化为音乐语言,融合现代音乐风格和本土元素,让作品更具时代感和吸引力。同时,我也期望日后可以与当地的民间艺人合作,汲取他们的音乐智慧,让作品更原汁原味。或者通过举办音乐活动、发布音乐作品等方式,传播长江文化,让更多人听到长江的声音,了解长江文化的魅力,从而擦亮长江文化品牌。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Copyright @ 2006-2017 www.cn3x.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212016002

鄂ICP备06002096号-1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鄂)字008号

2025-03-28 ——宜昌籍著名作曲家张渠访谈录 1 1 三峡日报 c310688.html 1 用音乐传递出长江儿女的精神力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