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万国
翻开《嫁接草木的人》,仿佛走进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田园水乡。这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石,都承载着黄卫民和胡光琴这对农民夫妇的匠心与情怀。他们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创业传奇,更是一部关于坚守、创新与奉献的动人篇章。
他们出生的地方,是四面环水的百里洲。从普通的农民起步,凭借对草木的热爱和对生态的深刻理解,一步步将卫民园林打造成集苗木种植、景观设计、生态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书中最打动人的,是他们低调做人、踏实做事的风格。在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之后,他们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继续探索,不断创新。兴建“三峡奇石馆”,建“枝之绣坊”,新上研学项目,这些举措不仅展示了他们对生态文化的执着追求,更体现了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
他们是脱贫攻坚战中的绿色使者。自己家脱贫之后,用苗木产业带动周边的乡邻发家致富,对甘继华这样的因时运不济而陷入贫困的乡亲,他们采取手把手教技术,提供种子包销售的帮扶方式,让甘继华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不仅建了新房,还买了轿车。他们听说重庆的一个名叫罗祖伦的小伙子,来投靠嫁在百里洲的姐姐,而姐姐家境也不宽裕,小伙子不得不在一个私人油厂打短工,他们把小伙子接到自己家中,教他修剪和嫁接技术,送他出去培训学习,成为一名园林工程师,之后又帮罗祖伦在枝江安家。陕西籍的转业军人刘刚,为了照顾在枝江的岳父岳母,不远千里携妻儿到枝江,黄卫民和胡光琴为刘刚提供了一个适合他的岗位,一家人得以在枝江稳定下来。还有胡元林老爷爷,一生爱好诗词,却命运坎坷,胡光琴他们不仅给了胡元林家的温暖,还为他创造了良好的创作环境,体现了夫妻俩对文化人的尊重。
他们彰显了新时代农人的精神海拔。刚承包10亩梨园的时候,为了学习果树管理与嫁接技术,黄卫民、胡光琴夫妇三天两头往懂果树管理与嫁接技术的黎宗应家里跑,并帮忙黎宗应家干些挑粪、浇水等下力的活儿,请教学习果树管理与嫁接技术。2004年,黄卫民和胡光琴带领员工起早贪黑、不知流过多少汗水在宜昌一所学校做了一个绿化工程,谁知工程完工后无论怎么说也结不到工程款。无奈之下黄卫民、胡光琴夫妇只好接手了学校以土地承包费作抵工程款的300多亩荒地。谁知刚接手土地就面临着当地农民无理耕种、管理混乱等现状,无奈之下黄卫民、胡光琴夫妇采取说服教育、强力驱赶等办法将土地经营权收回来。后来又投资200多万元进行土地改造,栽种了杨梅、香樟、桂花、大叶女贞、木芙蓉、红叶石楠等30多个果树、林木品种。当这些果木、林木大见效益的时候,学校又以物价飞涨、承包费过低为由要求增加承包费,结果官司打到省高级法院。这对农民夫妇处变不惧的勇敢与坚韧,让人佩服。同时也引发我们多向度思考,有官媒说,不要与农民争利益,我个人非常认同。吃苦、吃亏看似弱者的代名词,从另一个方面看,又是磨炼强者的营养剂。经历了风风雨雨的这对农民夫妻,他们的视野更宽阔,目标更高远。因为他们的精神境界得到了升华。
他们探索出了一条立足田野的生态新路。在《嫁接草木的人》中,胡光琴和黄卫民夫妇用他们的智慧和坚持,完成了一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成功繁育世界濒临灭绝的枝江枫杨。这一壮举,不仅解决了林业专家20多年未能攻克的难题,更展现了普通农民在生态保护中的巨大潜力与担当。枝江枫杨,这一濒临灭绝的珍稀树种,曾是林业专家们心头的一块巨石。20多年来,无数专家尝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进行繁育,却始终未能成功。然而,胡光琴和黄卫民夫妇却用最传统的“压条”方式,创造了奇迹。枝江枫杨的成功繁育,不仅是生态保护领域的一大突破,更是对人类智慧的礼赞。从这个层面上说,他们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而是与草木对话的艺术家,是赋予植物新生命的魔法师。更可贵的是他们不为名利,只为心中那份对草木的热爱。
“一次难忘的接待”章节,让我看到了中国农民的国际视野与担当。胡光琴为“一带一路”16个发展中国家44名女高官上生态课,不仅展示了中国农民的智慧,更传递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当她讲完课之后,外国女高官们纷纷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国家去做园林景观设计,这无疑是对他们最大的认可,也是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肯定。
这本书给了我们多向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