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能为稚嫩的心灵注入活力,引领学生走向健康成长的道路。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朝读经典,感知精华。在我的班级里,孩子们大多购买《朝读经典》一书。我们每天会利用早读的15分钟引导孩子们去读,读准确、读顺畅,和孩子们一起理解和感悟,让孩子们记诵下来。比如,今天教孩子读司马迁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一文,字面意思通俗易懂,实质是告诉孩子们应该真诚笃实,自然能感召人心,无需张扬夸耀,引导孩子崇德向善的心理。
实践活动,滋润心灵。中华传统美德,不仅仅是课堂上老师硬塞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上学期,我做了一个道德实践活动:“同做孝亲人”。当孩子们和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坐在一起,大家了解“孝”的来源、含义。孩子们动情地讲述爸爸妈妈如何孝敬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如何关心子女的故事。那一刻,大家都动容了,实践活动将传统美德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里。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也应回归到孩子们的生活情境之中。
记录美好,塑造品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我们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心理,以及心理变化的外化行为。我要班上的孩子写班级日记,一人一天,循环往复。要求孩子们用心观察这一天里,你在学校、班级里发现的美好的人、事记下来。然后,我在第二天早读前进行点评。我会点评用心观察的孩子,也会点赞被看到的孩子美好言行。慢慢地,美好的德行给孩子们的成长营造了好的氛围。
(当阳市东门小学子龙路校区 徐艳霞)